作者 | 苏子秋 来源 | 首席品牌观察
由于撞上了“遥遥领先”的华为mate60系列,今年的iPhone 15遭遇了空前滑铁卢。不仅销量上被吊打,价格上跌了又跌,连营销都开始摆烂了。
嘲笑苹果的宣传文案,已经成了网友的一大乐子。
这可不是咱们中国消费者戴有色眼镜看苹果,不信你看iPhone 15最近在上海地铁站投的广告。
“开新的,超开心”。
图源:小红书
简短六个字,带着点谐音梗,又带着点小诙谐,但就是不知道苹果这句文案的重点在哪。
有网友吐槽:这是没有产品亮点可以介绍了吗?
六个字很符合iPhone 15的调性,除了新,没啥特别之处了。
图源:小红书
因为手机没新意,所以只能往消费主义上靠拢,吸引人们购买。
看得出大家对iPhone15没有创新的怨念了。
有人表示,在苹果公司当文案一定很好混,这么随意的文案,其他公司肯定不会给过。
也有人觉得责任方在谷歌翻译。毕竟,只有不懂中文的软件,才会翻译出这么别扭的广告词。
而中英皆精通的网友,已经给苹果出谋划策了。
由于iPhone 15的英文广告词是Newphoria(new和euphoria的合成词),有人表示,信雅达的翻译可以是“新喜若狂”或者“怦然新动”。
不仅把“新”和“喜”都译出来,还很契合中文意境,比“开新的,超开心”强多了。
但也有人认为,广告词的目的是宣传,iPhone 15这句文案能在网络上传播,并引发广泛讨论,就已经达到效果了。
苹果什么时候掌握了“黑红也是红”的精髓?我竟无言以对。
这已经不是iPhone 15系列的广告第一次被群嘲了。
今年10月份,在与华为mate60系列对打正激烈的时候,苹果的广告就一度败下阵来。
无独有偶,同样是投放在上海地铁站通道的广告,因为海报拍摄角度太刁钻,被网友吐槽这是一个煤气灶品牌广告。
图源:小红书
咱就是说,虽然现在手机都朝着“相机”的方向卷起来了,但产品广告图也不用这么强调摄像头吧?
而且摄像头这么凸起,真的很容易摔坏知道吗?
不过,看了旁边的文案,我们会发现,苹果想强调的可能不是iPhone 15 Pro的摄像头,而是材质。
因为,它的文案只有三个字:钛金属。
图源:小红书
确实,每年挤牙膏式出新机的苹果,今年iPhone 15 Pro只剩下钛金属材质这一个亮点了,可不得加粗再加粗、放大再放大地宣传吗?
只是,一张海报+三个字文案组合在一起,是不是更像煤气灶广告了?
看看P图大师的作品,我隔着屏幕已经闻到菜香了。
图源:小红书
其实,看到苹果的广告文案一直被群嘲,我内心还是挺恨铁不成钢的。
要知道,苹果手机的广告词,无论是英文原版还是中文翻译,都一度是行业学习的标杆。
比如早期的文案,是大气、有气势的。
2007年,初代iPhone的广告语“Apple reinvents the phone”(苹果重新定义了手机),以及2010年iPhone4的“This changes everything,again”(再一次,改变一切),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苹果公司以及乔布斯的伟大之处。
从2012年的iPhone5开始,广告语逐渐走向简约、精炼的画风。
比如iPhone 5S的“Forward thinking”(超前、空前);
iPhone 6/6plus“Bigger than bigger”(岂止于大);
iPhone SE“A big step for small”(一小部的一大步);
iPhone 7/7 plus“This is 7”(iPhone 7,在此);
iPhone 8/8 plus“A new generation of iPhone”(新一代iPhone)……
这一时期的文案虽然还是很有逼格,被奉为经典,但已经能看出有点黔驴技穷了,更多是在玩文字游戏。
直到2021年iPhone 13系列上市,其英文广告词“Oh.So.Pro”,在中国大陆被翻译成了“强得很”。
这一带着佟湘玉陕北口音的翻译,直接把苹果广告文案拉下了神坛,被网友吐槽过于土味。
不仅如此,中国香港地区的翻译“非常Pro”,中国台湾地区的翻译“就很Pro”,也过于接地气。
图源:微博
本以为网友的吐槽会让苹果改过自新,没想到,到了iPhone 14系列,又贡献了更绝的文案“玩大玩超大”,直接致敬了iPhone 6系列的“Bigger than bigger”。
图源:微博
此外,苹果还有不少让人脚趾抠地的尴尬文案。
比如,母亲节iPad的宣传语是“让妈妈开心的礼物,开了又开”。
图源:小红书
信息的宣传语是“真的笑,笑出声”。
图源:小红书
以及为了突出手机防水效果好,竟然投了一个人拿着iPhone淋雨的开屏广告。
图源:微博
咱不知道这么大的雨,苹果手机有没有事,但想出这一创意的人,一定脑子进水了。
既抽象又具体,既高级又有点low,既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由于苹果的文案总能给人“看不懂中文”的感觉,还被网友戏称为“果式中文”。
“果式中文”看似是在偷懒、摆烂,每个中国人都可以胜任文案的职位,但其实,它很可能是苹果在营销上的有意为之。
毕竟,苹果一直走的是高端路线。
既然要在“高处端着”,就要有神秘感,让人摸不透。
不像其他手机品牌大讲特讲新机有多少亿像素、多少倍变焦、多少毫安电池,言简意赅且略显装逼的“果式中文”,就非常符合苹果的调性,比如那句经典的“This is 7”,简直是装逼天花板。
不过,随着国产手机的日益崛起,iPhone的市场份额被瓜分,苹果逐渐意识到,一味端着已经不行了,接地气才是营销趋势。
但是,接地气并不意味着丢掉好不容易在中国市场立起来的“高端人设”,如何找到平衡呢?
从近几年的“强得很”、“玩大玩超大”、“开新的,超开心”等被网友吐槽的文案可以看到,iPhone的文案变得有趣、生活化了。
但是,仍然保留了“果式中文”的风格。
这种“熟悉的陌生中文”,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苹果在本土化中与国内消费者的亲切感,体现出的是一个国外品牌的高级感、距离感。
换句话说,苹果仍然要做手机中的“端王”,只不过端得没那么明显了。
只是,不知道面对已经势均力敌的华为,明年iPhone 16上市时,苹果还能端得下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