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讲的是什么事儿?一条高赞回答是:
它讲了一个:杨贵妃点了一份荔枝外卖,而骑手困死在算法里的故事。
但真正和“算法”或者说策略博弈的,其实是在幕后做营销植入的品牌方。
长剧的广告招商主要分两个阶段,播出前肯定是最重要的阶段。金主们到底会因为哪些因素下单呢?
第一,一定是看演员。如果这个演员呢是观众极其认可的,以往播出的剧成功率很高,爆款频出,那么广告主就是最喜欢的。
第二,看制作公司“厂牌”,只要是某些公司出品的剧,质量和效果都有一定保障。而这些制作公司基本上都有长期合作的品牌。有时候在剧拍摄之前,甚至在剧本阶段就已经把品牌植入进去了。
第三就是看IP,如果这部剧是一线的大IP那么金主也是非常愿意买单的。
如果问品牌方一个问题:
已知:条件1:实力演员阵容+马伯庸小说IP与年轻消费群体极度贴合。条件2:有几十个品牌加入这场剧集营销大战。
你会怎么选?
近两年长剧整体水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冷门爆款越来越少,稳中求爆+极限挖掘广告创意,是当下长剧营销的现实处境。
大环境压力之下,《长安的荔枝》真正跑通了商业化路径了吗?同时这波儿IP营销盛宴又贡献了哪些值得深化为共识的经验?
NO.1
吸金圣体《长安的荔枝》,都吸引了谁?
根据CTR媒介智讯Ad Cube广告数据库的数据显示,在6月7-23日期间,10个行业近40个品牌在总台《长安的荔枝》播出时段投放硬广告。
从品牌分布上看,国产大品牌及新锐品牌投放居多,京东、淘宝、华为、中国移动、茅台、伊利等大品牌投放的时长较长。
此外,一些新锐品牌为了打出知名度也给足了力度,比如海尔智家旗下年轻家电品牌LEADER,华为与江淮汽车合作推出的汽车品牌尊界等投放量较大。

众所周知,和现代剧相比,古装剧因为场景局限更难进行广告植入和结合,不过在互联网端播放的《长安的荔枝》还是吸引了30多个品牌,单集最多出现10条广告,和24年的现代剧《白夜破晓》不相上下。
这其中乳制品厂商最为扎堆,达到了10家之多!除此之外也有来自酒精饮品、食品保健、游戏、餐饮、护肤、旅游出行等几个行业的多个品牌以贴片、中插、小剧场等形式投放。
NO.2
品牌:卷不过,就重新制定规则
这么多品牌轰炸下来,消费者的注意力够用吗?广告效果会好吗?
留给品牌的破题办法只有一个:根据自己的优势制定规则。
据统计《长安的荔枝》IP合作品牌已经围绕“吃、喝、玩、乐、用、行、游”七大场景构建出了完整的“消费宇宙”。
把一个IP细分到这种程度,在国产剧中还是一个很有挑战的动作。对品牌方而言,从什么角度切入,以什么形式呈现?都是对营销创意和对目标消费者理解程度的极致挑战。
比如同样是乳品广告,每日鲜语主打“追鲜”、安慕希关键词“好喝好运”、舒化slogan“马荔全开,营养马上吸收”、认养一头牛强调好牛养好奶……
看似挤在同一赛道,其实是一座立交桥。这让市场在魔性植入、无厘头爆改之外看到更多上升的可能。
以往茶饮品牌最会“搞联名”,但往往卡在包装和口味上深入不下去,但这次瑞幸推出的挂件,经网友二创成为马上离职(荔枝)梗出圈,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精准踩在了年轻人的心态上。
进一步深入一下,如果荔枝的口味能和去“班味儿”的爽感进一步绑定,未来可以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会不会更大?(CTR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的52周,荔枝口味的碳酸饮料,销售额同比增长了4.8%。)
NO.3
长剧营销如何更高级?
品牌进军长剧的另外一条更“高级”路径,目前来看是与角色绑定。
让用户记住一个鲜活的人设,比记住一堆产品细节要容易太多。
比如《长安的荔枝》中,“快递小哥李善德”成为荔枝品牌们共同绑定的“人设锚点”,他可怜、执着、赤诚,让“快速送达”“追鲜极致”等功能点获得了情绪注解。
据媒体统计,每日鲜语任命的雷佳音“追鲜使”,中国平安借用岳云鹏饰演角色“郑平安”,度小满金融捆绑张天爱饰演的放贷代理人“十七娘”,通过创意中插传递借贷服务价值等。这类策略增加了剧情关联,有助于品牌信息“直球”传递。
但它的风险点也不容忽视:角色的生命周期有限,一部剧火三个月,一个角色红半年。但品牌要活三年、十年。如果品牌人格过分依附在某个“热点角色”上,一旦角色退热,品牌也可能失焦。品牌调性容易被“反客为主”。如果角色气质与品牌不匹配,或者主导叙事,反而容易让品牌变得模糊。
这里的解法在于行业的进化性共识:集体致力于去找到那个让各种因素平衡的“最大公约数”,会让这个行业更聪明、走的更长久。
NO.4
总 结
CTR《2025中国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报告》中提到,在众多内容营销的形式中,快消品、邮电通讯类广告主对与知名IP合作这类内容的青睐有加,计划增投这类内容营销形式的广告主比例较高。

但同时广告主也理智的强调,内容为流量注入“温度”,内容要与流量形成高度融合。
从《长安的荔枝》商业化的图谱和效果来看,整个市场相当有共识的地方已经成为:锚定内容力,激活艺术、商业、社会的共振,这也一定会是未来市场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