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消费者
人群洞察
对传统消费来说,过去的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无论"价增"和"量涨"未来都有压力,行业容量就这么大,不卷就出局。
"心"消费,从“物质消费”走向“精神消费”,重视情绪价值和悦己。大家一边在盲盒上疯狂氪金,一边又精打细算着用个位数的价格拿下一杯奶茶。这种矛盾的消费行为,意味着营销的方式也要深度调整了。
消费观念
更愿意为兴趣买单。多样的圈层文化衍生出偶像经济、宠物经济、二次元经济等兴趣消费。
消费渠道
"心"消费人群,是典型的"互联网原住民",热衷于尝试新产品,探索新玩法,追逐潮流,线上优先。
6大消费动机
"性价比+心价比",双重决策的精打细算,情绪价值重要性飙升,成为打开消费者钱包的关键因素。
51%性价比、19.6%性能+耐用、17.5%给我带来情绪价值、6.5%品牌、5.2%颜值、0.2%可定制。

人心
悦己、稳定、治愈
领跑八大情绪需求
"心"消费人群在购物过程中寄托的情感需求强烈且非常细分。这要求营销要深入、洞察到消费者的情感需求类型(如悦己、稳定、治愈)并在传播和互动上予以回应和满足。
情绪八大分型
- 悦已型:满足我的个性化需求,帮助我完成自我认同、自我实现、自我成长;
- 黏性型:重复购买某个商品,因为它能提供稳定的情绪回报和满足感,让我持续获得满足;
- 治愈型:能给我安慰与鼓励,令我感到情绪体验,被治愈;
- 陪伴型:在我感到空虚孤独时,给我提供陪伴的情绪体验;
- 冲动型:我容易被直播话术、低价、审美等我感兴趣的内容等带动情绪,冲动消费;
- 猎奇型:产品或消费过程给我前所未有的感受,带来新奇和刺激的情绪体验;
- 怀旧型:和我过去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带给我怀旧和共鸣的情绪;
- 社交型:便于我在群体中分享,让我感到有共同语言、有面子等等。
反向消费崛起
去伪精致,回归真实的自我感受
- 传统沟通:告诉你值得买产品介绍+情绪堆积+场景营销+急迫促购;
- 反向沟通:帮你判断值不值得。真实背景+使用过程+中性评价+适用/不适用人群。

产品
用真实降低信任成本
每个人不仅受到价格的约束,性价比的衡量需要加上时间代价和便利性的约束;同时一次美好的回忆可能在余生都会产生持续的积极效用。
比如:一次偶像的演唱会或一次旅行可能花掉整月的工资,但它留给人们的美好回忆是受用一生。
当品牌学会把后背交给消费者
信任才真正开始
只有产品足够可靠,不虚假,不偷工减料,才有可能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感;原料可溯源,公开配料或成分表,确保食品安全性。
价格祛魅
比如:胖东来「毛利率公示牌」,让成本逻辑看得见。
好多年前去胖东来的时候,给人惊喜的不是它的洗手间用的戴森水龙头,也不是在下雨天也能保持反光的地面,而是价格公示,不藏着掖着。也许真诚才是营销必杀技,抛开一切华而不实的技巧,回归产品,回归企业价值观。

趋势启发
消费者理性谨慎
产品与营销需传递多种价值
消费者并非完全追求低价,既要管理支出,又要物美价廉,贵有所值。从人、货、场三个层面,提供详细的解读。
人货场趋势复盘
01 理性消费
消费者财务状况向好,但消费预期仍然处于低位,谨慎的目的性消费是趋势;
目的性消费下,不仅仅追求低价,而是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
02 传递价值
产品需要传递真正的价值感,满足消费者身体和情感真实需求。
- 功效价值:高功效满足精细化深层需求;
- 健康价值:绿色干净安全满足健康需求;
- 情绪价值:让人感到愉悦的产品提供情绪价值。
03 融合渗透
挖痛点:找到用户“不得不解决”的时刻。
物理场景+心理场景+行为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