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报喜鸟
代理商:MT蒙彤
从1980年第一套西服诞生至今,报喜鸟在45年来陪伴了600万对新人的婚礼时刻,对于许多人人来说,报喜鸟不只是一个品牌,也一份关于“重要时刻”的记忆。
然而,随着时代更迭,一个问题逐渐摆在报喜鸟的面前:当年轻一代正在重新定义“喜悦”的表达时,报喜鸟该如何继续成为他们人生大事的选择?这位“父辈的西服专家”还能不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
这,正是 MT蒙彤传播 这次接到的 brief。
发现问题:经典有厚度,但不够新鲜
报喜鸟找到我们时,提出的 brief 其实很简单:在婚礼季这个关键场景,如何让“西服专家”的品牌印象,升级为“喜文化”的代言人?
因为很显然,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西服早已不是职场必备,对年轻人而言,西装成为了匹配个性与情感表达的“文化符号”,而在快节奏的当下,人们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与仪式感买单,对面料与剪裁的追求已经成为了很难再成为加分项的基本要求。而对报喜鸟来说,虽然 45 年的工艺积淀让它在婚礼市场无可替代,但“传统”、“父辈的选择”等标签,也在潜移默化中拉开了与年轻群体的距离。
一句话说:报喜鸟有厚度,有知名度,有认可度,但却缺少新鲜感,缺少个性。如何让“老土”成为“复古”,让“经典”成为“轮回”,成了这次营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对上一代人来说,报喜鸟是一身体面的标配。
对这一代人来说,体面 ≠ 老派。
我们希望帮助报喜鸟向市场传达:报喜鸟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我的婚礼、我的舞台、我的个性”。
一件报喜鸟的西装,能在朋友圈带来刷屏的高光时刻,能成为代表自我态度的“文化符号,也能被镜头留下的幸福记忆。
定义问题
我们要卖的不是西服,而是「喜文化」
婚礼那天,大家为什么要穿西装?
是为了面料?剪裁?当然有,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情绪——这一天,我的人生值得被见证。
于是我们定义了报喜鸟的核心价值:
报喜鸟,不止是做西服的,更是把“喜文化”缝进了每一针每一线。
不管是 80 年代的廓形大西装,还是当下的新中式廓形,它们共同的使命都是:让每一个“大喜之日”都有仪式感。
报喜鸟真正卖的不是衣服,而是 见证喜悦的资格。
解决问题
把喜悦做成一场“文化事件”
在定义了喜文化之后,我们的解题思路也立刻诞生——把“喜文化”打造成一次能引发代际共鸣的事件营销。
用一支跨时代 TVC,把 45 年的幸福浓缩成一部“婚礼影史”
镜头从 80 年代的四合院弄堂,到 90 年代的港风街道,到00年代的意式教堂,10年代的新中式园林,再到今天的户外旅行婚礼。每一个年代的爱情,都穿在报喜鸟身上。观众看完会忍不住说:啊,这就是我们父母的婚礼,那是我们的青春,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未来。
80年代-挺阔之喜-以宽松廓形,勾勒爱的轮廓
90年代-张扬之喜- 革新西服领型设计,塑造经典复古廓形
00年代-专属之喜- 领跑意式定制,定义专属绅士格度
10年代-典雅之喜- 掀起新中式西服美学,镌刻彼此唯一印记
20年代-青春之喜- 开启缎面西服新风尚,诠释爱的仪式感
从时代印记到文化表达,报喜鸟的每套西装不仅仅只是面料和设计上的创新迭代,而是浓缩为时间长河里的情感切片,用一针一线缝进了不同年代人们对于爱和美的理解。让每一件服饰都能成为“喜文化”的使者,在婚礼的神圣时刻、人生的欢庆瞬间,化作承载情感的文化符号,跟用户共同编织出关于美好记忆的图谱。
从80年代的“实用主义浪漫”到当代的“情感化仪式”,报喜鸟始终以敏锐的时代洞察,为每一代人提供恰如其分的情绪出口,让“大喜之日”成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场。
把“喜文化”带出国门,制造一场浪漫事件。
20 年坚持举办的集体婚礼,600 万对新人的故事沉淀,这些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能在小红书刷屏的“泪目瞬间”。于是,我们通过社媒话题、UGC 共创,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喜文化”的传播者。
今年报喜鸟牵手10位VIP用户,在意大利罗马布兰卡乔宫办了一场集体婚礼。永恒之城,为爱加冕,东方的“喜”遇见西方的浪漫,硬生生把“穿报喜鸟”变成了一种爱的宣言。
结果很简单:
全网曝光 8000 万+,互动 300 万+。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开始用一句话总结报喜鸟:
“大喜之日,就穿报喜鸟。”
一个品牌,能不能穿越代际,关键不在于产品多新,而在于它能否找到与每一代人共鸣的时代情绪。
报喜鸟的答案是:
当一件西服,变成“喜文化”的文化铠甲,它就有了跨越 45 年、甚至更久的生命力。
所以,当我们问新人:大喜之日穿什么?
答案已经不需要犹豫了。
大喜之日,就穿报喜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