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战策,千章万句,归根到底一句话:“致于人而不致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让竞争对手到我优势的地带与我竞争,而不是我到竞争对手优势的地带竞争。
市场老二最佳竞争战略,不要试图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大”,而要成为一个“不同的选择”。

第二名与第一名竞争的第一原则是:
要找到老大战略优势背后的战略弱点发起战略进攻。
孙子兵法称之为“攻其不可守”。

并基于老大战略优势背后的战略弱点构建自己的竞争战略,最终在市场上建立两套势均力敌的竞争逻辑,占领自己的生态位。
孙子兵法称之为“守其不可攻”。
— 01 —
攻击老大的优势中所固有的劣势。
老大的优势往往也是其软肋。
这是最犀利的战略。
老大的优势从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背后必然隐藏着为了 “强化优势” 而不得不牺牲的东西 —— 可能是灵活性、个性化,也可能是成本结构、场景覆盖。老二的核心任务,就是把这层 “牺牲” 挖出来,转化为自己的战略武器。
案例 1:汉堡王(老二)VS 麦当劳(老大)—— 速度与新鲜的 “两难抉择”
麦当劳作为全球快餐老大,其核心优势是 “标准化、快速、工业化生产”:通过提前预制食材、统一制作流程,实现 “30 秒出餐”,支撑起全球数万家门店的高效运转,也让 “快速便捷” 成为消费者对麦当劳的核心认知。
但这份 “速度优势” 的背后,是无法回避的固有劣势:为了保证出餐效率,食材必须提前加工储存,口感上难免失去 “现制” 的新鲜度;为了维持标准化,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口味需求(如少酱、多菜、换肉饼)。这不是麦当劳 “不想改”,而是其工业化体系 “改不了”—— 一旦允许大规模定制,出餐速度会骤降,标准化成本会飙升,整个商业模式的根基会动摇。

汉堡王精准抓住了这一 “优势伴生劣势”,发起针对性进攻:
- 提出 “烤制而非炸制” 的产品主张:区别于麦当劳的油炸工艺,汉堡王用明火烤制牛肉饼,突出 “现烤现做” 的新鲜口感,直击消费者对 “快餐不够新鲜” 的痛点;
- 推出 “我选我味” 定制服务:允许消费者自由增减酱料、蔬菜、肉饼,甚至更换面包种类,把 “个性化” 打造成核心卖点。
汉堡王没有跟麦当劳比 “谁更快、谁更便宜”,而是把麦当劳 “不能改” 的劣势,变成了自己 “不可复制” 的优势。最终,麦当劳的“快速标准化” 与汉堡王的 “新鲜定制化” 形成两套并行的竞争逻辑 —— 追求效率的消费者选麦当劳,注重口感与个性的消费者选汉堡王,汉堡王也借此在全球快餐市场站稳老二位置,成为无法被麦当劳轻易替代的 “不同选择”。
案例 2:爱玛(老二)VS 雅迪(老大)—— 规模与细分的 “取舍困局”
2018 年后,雅迪凭借 “全品类扩张 + 渠道下沉” 战略成为国内两轮电动车行业老大,其核心优势是 “规模效应 + 全人群覆盖”:通过布局从低端代步车到高端智能车的全价格带产品,配合渗透至乡镇市场的庞大渠道网络,2024 年销量达到 1302 万辆,以绝对规模优势占据市场第一,构建起 “国民电动车品牌” 的认知壁垒。

但这份 “规模优势” 的背后,隐藏着难以调和的固有劣势:全品类布局导致资源分散,无法聚焦细分人群需求;高端化战略推高了产品均价,对价格敏感型用户形成门槛;庞大的渠道体系和产品矩阵让决策链条变长,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滞后。这不是雅迪 “不愿调整”,而是其规模底盘 “不能轻动”—— 若收缩品类聚焦细分市场,会牺牲规模效应和渠道话语权;若降低定价,又会冲击高端品牌定位,陷入 “规模与利润” 的两难。
常年位居行业第二的爱玛,早年曾试图在 “规模竞赛” 中追赶雅迪,结果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2020 年后,爱玛转向精准攻击雅迪 “规模背后的生态占位”,以科技时尚为突破口完成战略逆袭:

- 聚焦 “她经济” 打造差异化产品:推出元宇宙、露娜等女性专属系列,以马卡龙色系、轻量化设计、精致细节满足颜值需求,配备双碟刹等实用配置提升安全性,形成 “爱玛 = 科技时尚电动车” 的心智认知。门店将女性车型置于 C 位,与雅迪80% 空间陈列高端冠能系列形成鲜明对比;
- 平衡性价比与场景需求:通过补贴政策将主力女性车型到手价控制在 1339-2700 元区间,低于雅迪同配置产品 200 元左右,精准覆盖预算敏感型女性用户。针对通勤、郊区下乡等场景优化续航,如爱朵车型续航超 80 公里,兼顾实用性与情感价值。

爱玛没有跟雅迪比 “谁销量更高、谁品类更全”,而是把雅迪 “规模过大导致的细分缺位” 转化为自己的专属战场。2024 年,爱玛虽销量仍比雅迪少 200 多万辆,但单车利润达到 186 元,几乎是雅迪的两倍,净利润以 19.9 亿元反超雅迪的 12.7 亿元,从 “千年老二” 跃升为行业盈利 “一哥”。最终,雅迪的 “全品类规模型” 与爱玛的 “科技时尚生态位占领” 形成清晰区隔 —— 追求全品类选择的消费者选雅迪,注重颜值、性价比的女性用户选爱玛,爱玛成功在红海中开辟出高盈利生态位。
案例 3:农夫山泉(老二,早期)VS 娃哈哈(老大,早期)—— 渠道广度与品质深度的 “取舍困境”
2000 年前后,娃哈哈是中国瓶装水行业的老大,其核心优势是 “全渠道覆盖 + 低价策略”:凭借 “联销体模式”,娃哈哈的产品能渗透到全国乡镇级市场,甚至偏远农村的小卖部;同时以 “1 元瓶装水” 的低价策略,快速占领大众市场,成为 “国民瓶装水” 的代名词。
但这份 “渠道广度与低价优势” 的背后,是固有劣势:为了支撑低价和全渠道铺货,娃哈哈不得不压缩成本,在水源地选择上以“普通地表水” 为主,无法突出 “高品质”;同时,全渠道的庞大体系导致其对 “高端细分需求” 反应迟钝 —— 如果推出高价高端水,会与现有低价产品形成内部竞争,也会增加渠道管理难度。

农夫山泉早期作为行业老二,没有跟娃哈哈比 “谁渠道更广、谁价格更低”,而是攻击其 “低价背后的品质短板”:
- 提出 “大自然的搬运工” 口号:强调产品取自千岛湖、长白山等优质水源地,突出 “天然矿泉水” 的品质优势,定价 2 元,比娃哈哈高 1 倍,瞄准 “注重健康、愿意为品质付费” 的中高端消费者;
- 聚焦品质场景:在商超、便利店等中高端渠道重点布局,通过 “水源地纪录片”“水质检测报告” 等内容,强化 “高品质” 的品牌认知。

农夫山泉的策略,本质是把娃哈哈 “不能做高端水” 的劣势,变成自己 “专注高端水” 的优势。最终,娃哈哈的 “低价全渠道” 与农夫山泉的 “品质中高端” 形成区隔 —— 大众市场选娃哈哈,中高端市场选农夫山泉。后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农夫山泉的 “品质优势” 逐渐扩大,最终超越娃哈哈,成为行业老大。而这一逆袭的起点,正是它早年作为老二时,精准攻击老大优势中固有劣势的战略选择。
— 02 —
守其不可攻:构建自己的 “优势护城河”,避免老大反杀
老二攻击老大的优势劣势后,不能停留在 “单点突破”,必须快速构建自己的 “优势护城河”—— 也就是让老大即使发现了自己的策略,也无法轻易模仿或反杀。这需要老二从 “产品、渠道、品牌、运营” 四个维度,建立与老大完全不同的竞争逻辑,形成“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的格局。
1、产品维度:从 “差异化” 到 “不可替代化”
老大的产品体系往往围绕其核心优势构建,比如麦当劳的产品是 “适配工业化生产”,雅迪的产品是 “适配全人群覆盖”。老二的产品不能只是 “略有不同”,而要 “完全适配自己的优势场景”,让老大想模仿都 “无从下手”。
比如爱玛的女性专属车型采用模块化设计,车身色彩、配件组合可快速调整,配合 “每月推新” 的迭代速度,形成对女性用户审美变化的快速响应;而雅迪的产品开发周期约为两个月,且高端冠能系列的生产体系难以快速适配小批量、多款式的女性车型需求。这种 “产品与细分需求深度绑定” 的差异化,让雅迪即使跟进推出女性系列,也难以匹配爱玛的迭代效率和精准度。
2、渠道维度:聚焦 “老大薄弱的场景”,建立专属渠道壁垒
老大的渠道往往是 “大而全”,但必然有 “覆盖不到或不重视” 的细分场景。老二可以聚焦这些场景,建立专属渠道,形成 “渠道护城河”。
比如爱玛在终端布局上针对性开设 MISS 女性主题店,通过粉色装修、美妆补给等女性友好设施强化场景体验;而雅迪的渠道重心仍在覆盖全人群的综合门店,对女性专属场景的投入不足。等雅迪意识到女性主题店的价值时,爱玛已通过场景化体验在女性用户中建立起情感连接 —— 要复制同类渠道,不仅需要重新改造门店形象,更要培养懂女性需求的服务团队,成本远高于爱玛的先发投入。
3、品牌维度:绑定 “特定人群或场景”,建立心智护城河
老大的品牌往往是 “广谱认知”,比如雅迪是 “销量高的电动车”,麦当劳是 “快速的快餐”。老二的品牌要 “窄而深”,绑定特定人群或场景,让消费者在该场景下 “第一时间想到你”。

比如爱玛通过持续输出 “颜值出行” 内容,绑定 “女性通勤”“闺蜜出游” 等场景,让消费者形成 “买女性电动车,先看爱玛” 的心智;而雅迪的品牌认知仍停留在 “规模第一”,难以快速渗透到细分人群的场景化需求中。这种心智差异让雅迪的女性产品陷入“认知错位”—— 消费者会质疑 “做全品类的雅迪,真的懂女性吗?”
4. 运营维度:建立 “适配差异化的效率体系”,避免成本陷阱
老二做差异化,很容易陷入 “成本过高” 的陷阱 —— 比如爱玛的高频迭代可能增加研发成本,女性主题店可能推高运营成本。因此,老二必须建立 “适配自己差异化的效率体系”,让差异化不仅不增加成本,反而能提升效率。
比如爱玛通过精简低效 SKU、推进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将资源集中到爆款女性车型上,既降低了生产复杂度,又通过集中采购实现规模效应;同时以高单车利润(186 元)覆盖细分市场的运营成本,形成 “差异化 - 高盈利 - 再投入” 的良性循环。而雅迪因全品类分散投入,单车利润仅 98 元,即使模仿爱玛的女性产品策略,也难以达到同等盈利水平支撑持续投入。
— 03 —
警惕 “伪差异化”:避免陷入 “为了不同而不同” 的陷阱
老二在践行 “致于人而不致于人” 的战略时,很容易陷入 “伪差异化” 的误区 —— 比如只是在包装上换个颜色、在口味上做个微调,或者在价格上降几毛钱,这些 “表面差异” 无法攻击老大的固有劣势,也无法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最终会被老大轻松碾压。
真正的差异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攻击的是老大 “优势中固有的、无法改变的劣势”—— 不是老大 “没做好”,而是老大 “不能做好”;
2、差异化能形成 “闭环的竞争逻辑”—— 产品、渠道、品牌、运营都围绕差异化展开,形成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护城河。
比如早年有很多瓶装水品牌试图以 “更甜的口味” 与农夫山泉竞争,这就是 “伪差异化”—— 农夫山泉的优势是 “天然品质”,口味只是 “品质的附属品”,不是其固有劣势;而且 “更甜” 很容易被农夫山泉模仿(只需调整矿物质含量),无法形成护城河。最终这些品牌都没能成功。
— 04 —
总结:老二的终极战略 —— 不做 “更好的老大”,而 “占不同的生态位”

“致于人而不致于人” 的本质,不是 “打败老大”,而是 “跳出老大的战场,建立自己的战场”。老大的优势越大,其背后的固有劣势就越明显,老二的机会也就越大。
无论是汉堡王对麦当劳、爱玛对雅迪,还是早期农夫山泉对娃哈哈,它们的成功都不是因为 “比老大做得更好”,而是因为 “跟老大做得不同”—— 它们找到了老大 “优势与劣势共生” 的核心矛盾,把老大的 “命门” 变成了自己的 “城门”,最终在市场上建立起两套并行的竞争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