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蒙牛
代理商:视觉灵动
导语: 当中秋营销陷入“月饼+月亮”的固定范式,蒙牛此次以“民俗”为笔,“情感”为墨,通过《灯火浓处》《香满桂月》《朋友永纯》三部曲,分别书写亲情、爱情与友情的细腻篇章,将品牌深深植入中国节日的肌理之中,完成了一次温暖而高级的情感占位。
节日营销,尤其是中秋,往往是品牌情感表达的竞技场。然而,当大多数品牌仍在重复团圆叙事的背景下,蒙牛纯牛奶携手三支短片,以 “把日子过得浓香纯” 为核心主张,通过提鱼灯、做桂花糕、走三桥三项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精准对应亲情之“浓”、爱情之“香”、友情之“纯”,构建了一套层次分明、韵味悠长的情感传播体系。这不仅是广告,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好好过日子”的文化表达。
一、 顶层策略:一套民俗,三种情感,一个品牌核心
蒙牛此次战役的成功,首先源于其清晰且坚实的策略架构。
1.主题统一,价值分明: “把日子过得浓香纯”这一主题,将抽象的情感(浓、香、纯)与具象的生活(日子)绑定,让品牌主张变得可感知、可追求。
2.民俗赋能,差异化破局: 避开常规符号,选择三项参与感和故事性极强的民俗(提鱼灯、做桂花糕、走三桥),为情感故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叙事场景和文化厚度。
3.三线并行,覆盖全谱系情感: 精准切中当代人最核心的三大情感关系——代际亲情、异地爱情、闺蜜友情,确保不同圈层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对象。
二、 分篇拆解:于细节处见真章的情感叙事
1. 《灯火浓处》亲情篇:以“传承”诠释“浓”
叙事巧思: 故事以“编鱼灯”这一极具仪式感的活动为核心,通过“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双时空对照(童年奶奶陪“我” vs 现在“我”陪奶奶),将亲情的“浓”诠释为一种沉淀的、双向的传承。
品牌植入: 牛奶作为贯穿时空的信物,从“奶奶叮嘱喝”到“孙子递给奶奶”,完成了品牌角色从“被依赖”到“反哺关怀”的升华,自然融入代际更迭的叙事流中。
执行亮点: 分镜中对手部特写(编灯、牵手的反复聚焦,以及通过“月亮”和“手”的转场设计,极具电影质感,将深厚情感凝结于细微动作之中。
2. 《香满桂月》爱情篇:以“行动”诠释“香”
叙事巧思: 这是一个“用行动打破距离”的现代爱情故事。男孩将“闻不到的桂香”转化为“吃得着的桂花糕”,并通过异地突然现身,将“分享”这一核心主题推向高潮。
品牌植入: 牛奶作为制作桂花糕的关键原料,从“饮品”变为“创造浪漫的食材”,深度参与了“制造惊喜”的过程,功能与情感价值得到双重体现。
执行亮点: 快节奏的厨房制作蒙太奇与重逢时的舒缓镜头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表演上强调“轻爱情”状态,没有夸张煽情,只有真实可感的惊喜与甜蜜,更易引发年轻共鸣。
3. 《朋友永纯》友情篇:以“默契”诠释“纯”
叙事巧思: 故事通过“人群冲散-默契寻回”的情节,戏剧化地验证了友情的坚固。童年与成年的双线交织,不断强化“有些纯真,从未改变”的核心信息。
品牌植入: 牛奶是唤醒童年记忆的开关,更是朋友间无需言说的默契证明(“没等女孩A反应,就拿出牛奶”)。它象征着友情中最宝贵的部分——懂得与陪伴。
执行亮点: 分镜中利用“桥”这一符号,既是物理场景,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桥梁。两位女主角“幼稚”与“沉稳”的表演反差,生动刻画了闺蜜间独有的松弛感和默契度。
三、 制作美学:构建沉浸式的东方烟火气
三部短片的成功,离不开其高度统一的视觉美学体系:
影调: 整体采用暖色调,融合黄昏光、月光与灯笼光,营造出温暖、怀旧且充满烟火气的东方美学氛围。
美术: 从老天井、桂花大道到江南古桥,场景选择极具地域特色与生活实感,为民俗叙事提供了可信的土壤。
表演: 导演对表演的阐述极为精准,如亲情篇的“钝感藏深情”、爱情篇的“细碎藏浪漫”、友情篇的“幼稚回归纯粹”,确保了情感传递的真实与克制,避免了过度煽情。
四、 案例总结与行业启示
蒙牛《把日子过得浓香纯》战役,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文化营销与情感营销深度融合的范本。
从“借势文化”到“深耕文化”: 它没有停留在民俗符号的表层使用,而是将民俗作为叙事的内核驱动,让品牌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从“煽情”到“深情”: 情感表达摒弃了嚎啕大哭的戏码,转而追求一种浸润在生活细节中的、更高级的深情,因此也更持久、更有力。
产品即情节,品牌即价值: 蒙牛牛奶在三支片中都不是突兀的植入,而是推动情节、见证情感的关键角色,最终让“纯牛奶”与“纯真美好的日子”形成了坚固的品牌联想。
总而言之,蒙牛通过此次战役,成功地将一瓶牛奶,升华为陪伴中国人度过每一个温情日常的情感符号。它告诉我们,最高级的营销,不在于声量有多大,而在于它能如何温柔地叩开人们的心门,并长久地驻留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