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无所谓好坏,它只是存在而已。”《广告狂人》中唐·德雷珀的这句经典台词,透着一种对行业变迁的从容与淡然。然而,当人工智能的浪潮以颠覆之势席卷而来,今天的广告行业已无法再保持这份静观其变的超然。
事实上,2025年末接连发生的行业地震,或许正是未来一场彻底剧变的序幕。

01 格局剧变,巨头的防御与平台的进攻
2025年,广告领域见证了史上最重磅的整合之一,宏盟与IPG宣布合并。尘埃落定之后,此举将催生一个年营收近 250 亿美元的全球最大广告传播集团。
这个超级巨无霸的诞生,其客户集群几乎囊括了全球最具价值的品牌,如 AT&T、亚马逊、百事可乐、大众、苹果……
这场合并的意图非常清晰,凭借无可匹敌的体量,新集团在面对媒体平台和技术供应商时,将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更迫在眉睫的,是合并带来的协同效应,预计每年将产生高达 7.5 亿美元的成本节约。这笔巨款将通过精简重叠的职能部门、整合庞大的办公空间、优化第三方供应商来实现,IPG 在合并前已进行的多轮裁员和退租早已预示了这一点。
同时,双方也将共同投资开发由 AI 驱动的营销平台,以应对共同的挑战。
简而言之,无论包装得多么精美,两家变一家,其本质核心始终是四个字:降本增效。
就在宏盟和IPG以合并这一传统手段应对未来时,阳狮集团却用另一条路径证明了自己的先见之明。
2024 年,阳狮正式超越 WPP,成为全球第一大广告集团,打破了后者长达三十多年的霸主地位。
刚刚过去的 2025 年第三季度,阳狮营收强劲增长,有机增长率达 5.7%,远超市场预期,使其全年指引上调至 5.0%-5.5%。到 2025 年上半年,阳狮总营收已扩大至约 99.07 亿美元,持续拉大与 WPP(约 89.9 亿美元)的差距。
这一增长是其数年前AI 转型战略的结果,阳狮的核心武器是Core AI,一个贯穿全链路的智能中台。它不再将创意、数据、媒体、客户服务视为独立的环节,而是通过 AI 强力地将他们串联在了一起,实现了整合与效率提升。

有人欢喜便有人忧。在宏盟、IPG合并后,加之阳狮的强势崛起,几十年来稳坐全球第一大广告集团宝座的 WPP,将会滑落至第三位。
近年来 WPP 业绩承压,面临营收下滑的持续挑战,已被迫聘请麦肯锡进行全面的战略评估,力求通过简化运营和 AI 驱动的增长来恢复盈利能力。
WPP 正在背水一战,宣布每年投入约 3 亿英镑大力投资其 AI 驱动的营销操作系统“WPP Open”,并与谷歌、Stability AI 等技术巨头深度合作,试图将人工智能融入从策略规划到内容制作和媒介投放的各个环节,以期在新的牌局中扳回一城。
然而,代理商巨头们的自救只是故事的一面,另一方面,平台格局的变化正带来更具颠覆性的威胁。
Meta 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其人工智能技术已足够先进,广告商未来将不再需要自己制作广告。品牌只需交出银行账户和广告投放目标,剩下的完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
其首席营销官 Alex Schultz 虽以温和的口吻在 LinkedIn 上补充,称 AI 将使代理商“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集中在真正重要的创意上”,但其“去代理化”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Meta 话音刚落,TikTok 也迅速跟进了类似的举措。虽然这些设想完全落地还需时日,但代理商们必须看到,来自平台的 AI 威胁已经实打实地来了。如果不彻底求变,未来代理商赖以生存的基础执行工作,很可能被平台的 AI 智能体彻底取代。
另一大平台亚马逊,则从整合的角度切入。亚马逊正与迪士尼、Netflix、Roku 等顶级流媒体达成广告库存合作。它的杀手锏是其海量的第一方购物数据,使其能为广告主提供从广告投放到全链路归因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有报告显示,一些广告主已开始将原本投向 The Trade Desk 等独立 DSP 的预算,转向了 Amazon DSP。
过去,代理商、媒体买手和传统 DSP 是广告主的主要工具,但现在亚马逊作为一个“全功能”的闭环生态出现,对现有广告技术服务商构成了巨大威胁。
这清晰地说明,广告技术的生态,也正在被平台化、大型化所冲击。
01 AI 重写行业逻辑,新的秩序正在浮现
如果说过去一年广告行业的剧变是事件,那么在 AI 之下,它们开始指向更深的趋势。这些趋势正在重新定义行业的权力结构、分工模式和价值链。
●广告集团的AI转型
过去, AI 只是帮设计师生成图、帮文案润色。但现在,AI 正在变成广告集团的中枢神经:从洞察、策略、创意到投放、归因,全面重写整个作业流。
比如我在《阳狮凭AI超越WPP,成全球第一大广告集团》中说,阳狮 CoreAI 将集团所有的数据、知识库和工作流程整合到一个 AI 驱动的界面中,使得每一位员工,无论身处策略、创意还是媒介部门,都如同拥有了一个“超级大脑”。
这意味着 AI 真正被用于商业洞察、媒介策略自动化、以及大规模的创意个性化等行业核心领域。WPP 的 WPP Open 也是同样的逻辑,AI 正在从工具进化为操作系统。
●行业趋于集中
无论是宏盟与 IPG 的合并,还是 WPP 此前对旗下多家知名厂牌的整合,“抱团取暖”都已成为必然趋势。在经济增长放缓和平台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通过集中化来实现节流与开源是理性的选择。
合并的本质,一是减少内耗,毕竟竞标时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二是降本,通过共享后台、减少重复团队、整合 IT 系统来压缩成本;三是提效,利用更大的数据规模、更强的媒体议价权和更统一的 AI 应用平台来武装自己。
换句话说,集中化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生存效率。更大的规模意味着可以把 AI 平台做得更快、更强。一家公司的 AI 是工具,两家合并后的 AI 才可能成为行业基础设施。
●权利转移,平台地位加强
Amazon、Meta、Google等科技巨头已经超越了传统渠道的定位,进化为完整的广告闭环系统。
它们同时掌握了现代广告最重要的三要素:流量(用户注意力)、数据(用户行为洞察)和工具(广告投放与创作平台)。这三者的结合,使平台具备了"替代代理商"的潜在能力。
当Meta的AI能够自动生成创意内容并完成精准投放,当Amazon的DSP能够跨媒体实现从投放到销售的全链路归因,当Google的自动化系统能够自主优化营销活动时,品牌方确实可以绕过传统代理商,直接在平台上完成大部分营销工作。
这种能力的集中,使得平台在广告价值链中的话语权空前加强。
●品牌、代理、平台之间关系更复杂
在这些趋势的共同作用下,品牌、代理商与平台之间的关系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三方博弈格局。
品牌方正加速去中介化进程,通过组建内部团队和直接使用平台工具,将越来越多的营销职能内化。这既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成本透明度,也是为了将核心数据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代理商则面临着来自上下两端的挤压,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核心价值。它们需要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性不再在于简单的执行工作,而在于提供平台无法替代的战略咨询、跨平台数据整合能力,以及真正具有品牌洞见的大创意。
那些仍停留在机械执行层面的代理商,将最先被自动化浪潮淘汰。
平台方则处于既合作又竞争的矛盾位置。它们需要代理商帮助推广和使用自己的工具,同时又通过直接向品牌提供这些工具来争夺预算。这种赋能者与竞争者的双重身份,使得三方关系变得动态而脆弱。
结语:
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传统的广告生产模式。算法能优化点击率,AI能生成海量内容,平台能实现精准触达,这些都很重要,但这是否就是广告的全部?
在这场效率至上的竞赛中,我们似乎正在遗忘唐·德雷珀那个尽管没有AI,却能凭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创造出打动人心的创意的时代。
当Meta声称AI能够自动生成所有广告内容,当效果归因被简化为最后一次点击的数据游戏,广告的风险确实在降低,但它的魔力也在消散。品牌与消费者之间那种基于情感共鸣、文化洞察和创造性表达的联系,很难被完全编码进算法的逻辑里。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在一切都可被量化的时代,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价值反而变得愈发珍贵。
未来的赢家,不会是那些完全拥抱或完全抗拒技术的人,而是能够在算法的洪流中,重新找到"人"的坐标的智者。
最好的策略,源于算法无法触及的洞察,AI可以分析数据,但难以理解一个社会群体的集体潜意识、一个时代的情绪脉搏;最有力的创意,来自对人类情感的共鸣,机器可以组合元素,但难以复制那些源于真实生活体验的灵感迸发;最持久的品牌价值,建立在超越交易的关系之上,平台可以促进销售,但难以培育那种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成为品牌拥护者的情感纽带。
广告业的未来,不在于在人与机器之间做出选择,而在于找到两者共生的新平衡。
对广告人而言,在这个算法崛起的时代,坚守对人性的理解与表达,或许是最有力的一种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