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广告人,尤其从事文案的人,经常会被要求要有“网感”。社交营销大受青睐,品牌们都力求在宣发文案上“活泼”“抓眼球”,想着跟风玩梗融入年轻人的世界,但吃力不讨好的情况常在,如果一不小心走偏了路,甚至还会因此引发众怒,违法违规。
什么是网感
作者将这种融合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创作和互联网技术,在网络社区赢得尊重和好感的网感称为是良性网感。而那些恶俗的,不符合人类心理需求,简单粗暴的以数据和流量作为唯一指标的网感,则是恶性网感。
这样来看,有网感的广告文案似乎可以理解为:顺应互联网文化和表达方式的文案。有网感的广告文案通常有以下几个特征:
2、参与感强:能够引发受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让人们在阅读广告文案时能够产生共鸣和互动。
有良性网感的广告文案不仅能够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而且能够让广告更加贴近消费者,提高了品牌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例如:雪碧在中国市场正式推出新品“雪碧致敬1982限定柠檬味汽水”,并开启全新“雪碧致敬1982”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叫好又叫座,成为了甲方爸爸眼中“网红化”的存在。


但是一味追求“网感”而忽略洞察,连恶性网感都接受,就很容易走偏,出现低俗、违法违规、性别歧视……问题,轻则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负面舆论,重则严重损害品牌形象。
网感文案翻车重灾区
生搬硬靠网络热梗
有人说网感是对热点的敏锐发散,熟练运用热梗是网感的门槛。有时候过度依赖网络梗,忽略了文案的语境和场合。还会导致文案出现歧义或让读者产生误解。例如,李诞曾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为某女性内衣品牌带货,其文案中的“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引发争议。



盲目跟风热点
但是,实时跟风热点可能并不是明智之策。相反,品牌应该坚守“蹭热点”的底线,不该蹭的热点不要蹭,免得自己从“追热点”到“变热点”。
靠着疯四文学受网友喜爱的肯德基最近才因为盲目蹭热点翻了个大车。其在推广“肯德基疯狂星期四”活动时,使用了一张带有二维码的海报,并配以文案“大叔,你是不是在偷拍我”“起开点!姑娘!你挡住肯德基疯狂星期四的二维码了”,这被认为是在蹭近期的女性被偷拍事件的热度,有恶意营销的嫌疑。

网感文案的正确姿势
要合法合规合道德
要有“网感”,更要洞察“人心”
一、准确定位受众


二、找准“情绪痛点”
作为互联网的玩梗高手,盒马的卖货文案直钩心绪,被网友戏称为“让人扎心的文案”。
卖猪肉,讲自律,冬季跑步夏季游泳。



这些卖货文案看起来是盒马玩热梗,搞话题整活。其实文案处处都在跟消费者“沟通”。一方面,盒马提炼出各个产品独特的亮点,以有趣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与他们产生互动。另一方面,盒马还可以根据搞笑、独特的文案,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并根据当前的关注点进行调整。
小结:强调“网红化”的当下,品牌都希望内容能够被引爆,称为网红话题。但过于沉迷于“网红”,所有品牌都以同一种声音发声,很容易被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而回顾那些跨越不同平台、突破圈子的案例,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深入生活,发现洞察,让人共情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