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315看上去都很热闹,但是热闹之后的处理结果怎样,作为消费过这些无良产品的“受害者”,显然会多加注意。
也许是这种犯错成本太低,黑心企业要么稍加整改要么换个马甲继续欺诈消费者。如何惩戒黑心企业才能实现315的真正意义,我们结合Ai大数据以及近年315曝光案例,发现消费者普遍期待被曝光企业采取以下处理方式并承担相应责任:
一、严厉的违法成本与责任追溯
1. 经济处罚与市场退出机制
要求罚款金额与违法所得挂钩,对恶意违法行为实施"顶格处罚+违法所得追缴";
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企业(如使用槽头肉、淋巴肉生产食品,回收垃圾制造纸尿裤等),可参考日本做法,直接吊销执照并禁止关联人员再入行业。
2. 刑事责任与个人追责
对故意制假售假、数据窃取等行为,推动公安机关介入调查,追究实际控制人及高管刑责(如梁山希希纸制品案控制企业负责人)。
二、消费者权益的实质补偿
1. 无门槛退赔与惩罚性赔偿
建立"购买凭证非必需"的退赔机制(如涉事企业需接受消费者仅凭产品包装退换货);
对明知故犯的企业强制实施"退一赔三"甚至十倍赔偿(参考《食品安全法》第148条)。
2. 专项救济基金与长期健康保障
要求企业设立赔偿基金,覆盖潜在健康损害(如泡药虾仁可能导致慢性病,需预付医疗检测费用)。
三、整改透明化与行业治理
1. 全流程公开整改
强制企业公示原料采购、生产、质检全链条数据(如要求预制菜企业公开原料供应商及检测报告);
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持续监督(如委托SGS等机构对维修平台收费标准进行年度审计)。
2. 行业准入与信用惩戒
建立"一企违法、同类受限"机制(如某电缆企业造假后,全行业需接受突击飞检),杜绝同类事件多次发生;
将失信企业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黑名单,限制融资、投标等经营活动。
四、消费者参与的监督体系
1. 维权渠道便捷化
推广"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的个案公示功能,允许消费者实时查询涉事企业处理进展。
2. 公众监督制度化
邀请消费者代表参与整改验收(如组建由受害者、媒体、行业专家组成的监督委员会);
支持集体诉讼与公益诉讼(如针对电子签高利贷案件,由消协代表受害者发起诉讼)。

为什么会年年曝光却收效甚微,这跟犯错成本太低有关。假如能做到以上措施,从"个案曝光-短期整改"向"系统治理-长效震慑"的转变,应该能真正终结"年年曝光、年年再犯"的恶性循环。
对于有良心的企业来说,秉持以人为本的长期主义,必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