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河北廊坊三河一纸“整改命令”横空出世,要求辖区内所有店铺招牌禁止使用“红黑蓝”配色,迫使原本充满生机与个性的店招改刷成冷峻甚至带有丧葬意味的灰底白字。

这个灰底白字,网友戏称“丧葬风设计”。

图片来自网络
不能“红黑蓝”配色,雪王变绿。
这事一出,迅速引爆舆论,#蜜雪冰城被绿了#话题阅读量破亿,抖音对比视频播放量超5000万。
就以蜜雪冰城来说,红色招牌是其品牌战略的核心符号。心理学研究显示,红色作为高饱和度色彩,能在0.3秒内吸引行人注意,进店率提升18%-23%。然而,灰底招牌推行后,消费者直言:“现在得走近十米才能确认这是奶茶店,远看以为误入殡葬服务区。” 销售也必然受到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当地以“城市规划”为名,禁止红、蓝、黑三色招牌,这种“一刀切”逻辑上让人无法理解。但这样的强行干预,撕裂了品牌与消费者的信任纽带。
更有意思的是,三河市要求“牌匾颜色不得简单一致”,却强制统一灰底。原来,五彩斑斓黑这个梗一直都在。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并没有规定招牌颜色范围,但类似案例全国已发生17起,从沈阳的“黑白灵堂街”到上海的“米黄营业额暴跌30%”,这种事件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城市美学的出路:向香港霓虹与日本禅意取经
1. 香港:混乱中的美学生命力
香港的招牌美学是“无序的秩序”:霓虹灯牌参差交错,北魏楷书与繁体字共存,锈迹斑驳的招牌与摩天大楼碰撞出赛博朋克式的魔幻。王家卫电影中,这些招牌是城市心跳的视觉符号——它们不追求整齐,却以多元与包容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港味”。

图片来自网络
2. 日本:简约中的匠心
日本招牌设计被赞为“街道上的美术馆”。其核心在于“克制”:降低色彩饱和度,运用留白与几何结构,让招牌与环境融为一体。例如,居酒屋用暖黄灯笼传递温情,茶室以竹木材质呼应禅意。这种设计尊重品牌个性,又维护城市整体美学,背后是《景观条例》框架下的多元协商机制——政府、设计师、商户共同制定规则,而非权力单方面裁决。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应该学习优秀、成功的经验。当下,城市更新需要以尊重多元审美、保护市场自主为前提,通过引入设计智库、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香港和日本的招牌文化告诉我们,只有既有国际视野又根植本土文化的设计,才能让城市品牌焕发活力,吸引投资与人才。未来,不妨以三河整改事件为警示,探索一条符合地方实际、兼顾美学与实用、激发市场活力的城市品牌发展之路。
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设计师、企业和社会各界能共同参与、协同创新,让每一块店招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而是城市精神与文化品位的集中展现,才能真正实现管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