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个群友问我,《真需求》这本书怎么样?
我答,对我而言,能被启发就是好的。
梁宁写:“这个世界不是由生意构成的,而是由生命构成的。”
仅仅这一句,就已经道出了品牌的真谛。真正的品牌是有生命力,有感情,有文化与价值观,不仅仅是一盘生意。
有人说梁宁的《真需求》,并没有写清楚什么是真需求。
我觉得,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思考逻辑,你的真需求,要靠你自己寻找——再尖刻点说,等着别人给标准答案的人,就像要人喂饭的孩子,通常也不具有找到答案的能力。
在梁宁的书里,更多是趋势与企业的宏观视角,又自然揉合微观的人性洞察,她是一位感性的产品经理。
把梁宁的新书做成思维导图,做成提纲,网上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内容形式。思维一旦形成了模板,你就无法了解它背后的深意。
我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还是读她的文字。
我们能够被启发的、能够理解的,全都是因为,大家的思想流露,能够汇聚到同一条河流。
《真需求》精彩内容分享
| | |

需求
所有的产品,都是因为用户的需求。
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是需求。
在真需求面前,钱不是最大的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物质匮乏,普遍都不富裕,但家家户户先后都买了一台电视机。
经济下滑,产品卖不出去,如果简单归因为用户没有钱了,肯定是错的。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你提供的东西,用户没那么需要了。
人只能与“对自己有需求的人”建立关系。
(启发:人也只能对“自己有需求”的产品建立关系。)
没有需求就没有价值。
满足国民级的需求,才有机会成为百亿单品。
进入商业世界的第一个训练,就是要摆脱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愿望,站到交易对手那一侧来审视自己手上的一切。
做用户调研,更重要的是研究,去理解用户为什么不行动。你应该经常去市场里感受一下,体会那些不为所动的感觉。
价值
功能价值是客观的,情绪价值是主观的。
功能价值的商品一直在整合,情绪价值的商品一直在分化。
(给我的启发:功能价值追求“平替”,情绪价值追求“代购”。)
一个产品的价值包括两部分,物质意义的价值,商业意义的价值。
有时候新市场出现,不是因为出现了新产品,新需求,而是因为开出了新的心理账户。一支农夫山泉超市卖1.5元,我们接受它在景区卖5元,是因为心理为它开出了不同的账户。
(给我的启发:拼多多给大家开了一个更低价的心理账户;胖东来给大家开了一个更优质的心理账户;京东外卖给大家开了一个更”值得期待“的心理账户。)
资产价值和情绪价值都有主观性质,都需要人的主观意愿意参与构建。
用户购买新产品,买的是愿景。
愿景的满意度体验来自预期。有时候,体验差,不是因为东西不好,只是不符合预期。
产品思维回应用户需求,产业思维回应社会需求(产业环境+社会环境)。
用户
不能因为一个人没有,就判断他需要。
用户画像,是刚需时代的工具。特征是,一个人没有什么,就需要什么。
用户人设,是丰饶时代的工具。
供给过剩的当下,一个人持续没有什么,是这个人持续不需要的结果。
用户自己有人设,购买符合自己人设的产品,对自己的人设进行持续投资:一个人的长项,才是他的需求。
流量明星不是拥有流量,而是拥有关系——与粉丝群体的社会关系。
认同是消费者与粉丝的分界线。
归属是路人和饭圈的分界线。
用户和粉丝的区别,不是喜欢的程度不同,而是他们到底作为消费者还是参与者。
传统企业以“货”为中心,互联网企业以“人”为中心。
创新
认知是因,创新是果。
新项目,一定来自当事人自以为的一个新洞察。
所有的创新,起初都是非共识。
有些新产品的失败,在于没有做任何用户感知设计,只交付了产品价值,没有构建用户共识。
简单的产品创新,只能享受非常短暂的先发优势,接下来比拼的,是产品背后的模式和能力系统。
一旦产品成功,就是遍地抄袭者。
很多企业在用低价获得市场突围的同时,透支了未来的能力和安全边界。
场景
对一个产品而言,需要找到第一个能让自己活下来的具体场景。
没有产品的场景匹配,就没有产品的市场匹配。
没有具体的场景放置 ,用户就无法形成使用习惯。小产品靠口碑,大产品靠习惯。周期性出现的场景,就是习惯产生的地方。
一个产品,拿下一个场景,才在现实世界里踩下了一脚 ,有立足之地。
产品找到自己的场景,需要三个步骤:场景穷举——场景识别——场景匹配。
场景就绪了,消费者“吃火锅配XXX”、“累了饿了喝XXX"就会发生吗?不会。
还需要构建共识。——认知战
(给我的启发:场景是通用的,不是排他的。每一个需求的常态场景里,有很多个品牌的生存空间。品牌可以占据优先级认知,但无法占据场景。)
共识
人世间最贵的是共识。
一个企业的成长路线:创造价值,取得共识,获得资源,强化竞争力,构建生存的优势。
无论品牌还是个人,最重要的是“创造价值的能力和领导共识的能力。”
领导共识,就是让整个市场的用户开出新的心理账户,面对真实世界,面对万千心灵,去推广、去传播、让一个新观念、新尝试,变成新习惯。
品牌,是对公众记忆的时代性和新一代公众共识的管理。共识的阶梯是:需要、喜欢、认同、归属。
想要取得共识,先要了解分歧。
真正能够领导舆论,领导共识的人,了解每一个舆情节点的人心,了解是什么样的需求和理由,导致了局中每个人的关注,又是什么样的传导,让彼此的不同利益节点产生了共振。
大牌的核心:辨识度与情感唤起。
奢侈品的价值核心是无形之物,是理念、审美、原创性、专利、稀缺这些非物质的东西。
当人们为审美体验、精神共鸣而付费的时候,中国也到了出大牌的时候。中国企业走出原材料/劳动力模型,加入专利/IP模型的战场。
持枢
“持枢”这两个字出自《鬼谷子》:意思是,要抓住所有变化的事情中不变的东西。
3年后,你是靠能力赚钱,还是资产赚钱?(可持续变现的,就是资产)
学会了付费,我们才知道如何定价,因为要对内含的一切进行合理付费。
这个行业为什么存在?
一个行业存在的原因,就是这个业务能存在的本质。
智力公司依赖匠心与灵感。大企业依赖系统能力——从供应链到市场。
优秀的人都是分配资源的高手。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它的人才生态,而人才生态来自分配机制。
行动力,是一个人的自我模式。
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是由自己的行动力塑造的。
一个人的态度,就是他的利益所在。当你不明白一个人的态度时,其实是你没有读懂对方的利益。
一朵浪花意识到自己是水时,其实就无所谓边界了。
后记
书读完两遍,丁剑老师问我有何收获,我说:更像是一本哲学书。
哲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而《真需求》是认知商业的方式。哲学是思维,不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