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传出了星巴克要卖身的消息。
乍一听,非常震惊,感慨一下,连星巴克都要卖了!
不是说好了,星巴克代表中产阶级的最新生活方式的吗?
再想一下,也很正常,星巴克已经从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代言者神坛跌落下来了,丧失了巨大的心理价值支撑,在性价比上又卷不多瑞幸咖啡、库迪这样的卷王,卖身可能已经是很优化的选择了。
— 01 —
从1987年起,中国精英的生活方式从“加州牛肉面大王”切换到了2000年星巴克。
1987年的时候,你想不到那个年代的代表中国精英的新生活方式,是一个叫“加州牛肉面大王”的品牌。

彼时,中国刚刚经历改革开放,民众对国外文化充满好奇与向往,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这个带有“美国加州”前缀的品牌,瞬间在消费者心中营造出一种国际化、现代化的印象。它就像一扇通往西方饮食文化的窗口,成为时髦的象征,以1987年在北京东四开办的国内第一家专营店为例,该店仅有80个餐位,却能一天接待3000名顾客,单日翻台多达30多次。店内后厨的冰柜、展示柜以及大部分装修材料都从美国原装进口,现代化的装修风格和设备,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就餐体验,许多人前来不仅是为了吃面,更是为了体验这种“洋气”的就餐环境,造就门店人潮涌动的火爆场面。
但事实的真相是,加州并没有正宗的牛肉面,大家购买的是西方先进生活方式的一种向往。

到了1990年代的时候,中国精英的生活方式图腾则升级为了肯德基,虽然现在肯德基已经沦为垃圾食品代名词,那个年代是妥妥的最新生活方式。
笔者当时正在大学读书,领着100元一个月的生活费,最奢侈的消费是复旦园食堂的大排,看着肯德基哈喇子乱流,但也没钱踏入。90年代初,有新人在肯德基结婚,这个在今天难以想象,但是当年确实发生,在那个年代,肯德基就代表了西方更先进的生活方式。
随后,“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图腾”又切换为了哈根达斯。
哈根达斯于1996年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并在上海南京路开设了其在中国的第一家专卖店。自踏入中国伊始,哈根达斯就将自身定位为高端冰淇淋品牌。其选址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高档商务区,如上海南京路这样的繁华地段,这里人流密集,且消费层次较高,为哈根达斯树立高端品牌形象奠定了基础。
哈根达斯店内精致的装潢如同星级酒店一般,营造出优雅、舒适的消费环境。再加上那句经典的“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广告语,不仅传递出浪漫的情感元素,更强化了品牌的高端形象,成功捕获了众多都市年轻人的心,尤其是80后情侣群体,让哈根达斯成为约会、表达爱意的热门选择场所。
这个“新生活方式图腾”一直被哈根达斯占据,直到星巴克在1999年正式踏入中国内地市场,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开设了中国首店 。
星巴克一进入中国市场,就定义了“第三生活空间”,从此正式登上了“中产阶级新生活方式图腾”的宝座。
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提出的“第三空间”概念,即打造一个介于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舒适社交空间 ,这一理念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星巴克门店装修风格独具特色,采用木质家具、柔和灯光、舒适座椅,营造出温馨、放松的氛围 。店内不仅提供美味咖啡,还供应精致糕点等轻食,消费者可在此悠闲地阅读、办公、与朋友聚会。
例如,在繁忙的工作日,许多白领选择在星巴克开启一天的工作,享受片刻宁静;周末,又有不少人约上好友,在此聊天小聚 。这种独特的“第三空间”体验,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在快节奏生活中对社交、休闲空间的需求,让星巴克不只是一家咖啡店,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与忠诚度 。
在2000年,手持星巴克就基本等于中产入场券了。
到了2015年,成为星巴克的金卡会员,就基本等于一个轻奢身份了。

但到了2024/25年,星巴克的新生活方式属性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星巴克正在从中产阶级的“第三空间”,沦为中产破产者蹭空调的据点。
星巴克,这个曾经在全球咖啡版图上呼风唤雨的巨头,如今却在风雨中飘摇。先看一组扎心的数据,在中国市场,2024财年其同店销售额连续多个季度下滑,全年营收为210.6亿元,同比下滑1.4%,直接被瑞幸以344.75亿元反超;到了2025财年第一财季,同店销售额仍下降6%。全球市场呢,日子也不好过,营收增长乏力,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单店日均流量从2020年到2025年,下滑41%,日进店623人降至368人。
不仅是营收下滑,星巴克的社交价值也在瓦解。
而根据调研报告,Z世代也在背叛,将星巴克列为"父母约会地"的00后占比87%。
2017年星巴克以13亿美元收购统一集团持有的华东市场股权,实现中国内地100%直营时,恐怕未曾想到八年后会走到出售业务的境地。
— 02 —
星巴克成为中产阶级新生活方式是因为时代的红利。
星巴克不在成为中产阶级新生活方式也是因为时代的变迁。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就如中国70年代”老三件”,80年代“老三件”,90年代“新三件”

那么品牌如何能始终代表最新的生活方式呢?
答案是1与2都达到,才能成为穿越百年的生活方式品牌:
1. 代表了最普世化的不变的、穿越100年的内核
2. 既有普世化内核,又始终与时俱进、引领潮流
阿里巴巴有一个愿景,叫成为一家102年的伟大企业,阿里巴巴到目前还没做到,但是有一家公司缺做到了,这家公司就叫迪士尼。
迪士尼是一个神奇的品牌,从1923-2025,度过了102年的时间,在102年穿越6次经济危机,到今天为止,还是最受大家喜欢的,代表了最新生活方式的品牌。
到上海,你必来的三个景点是:外滩、城隍庙,另一个就是迪士尼了。

人山人海的迪士尼
迪士尼就是这样一家将穿越百年的不变与与时俱进的变化,完美融合的品牌。

01
穿越百年的不变
制造快乐是迪士尼的永恒使命,是迪士尼穿越百年的不变。

迪士尼的精神内核以梦想、家庭、欢乐。
融合多元文化价值观与魔法般的创造力,构建独特的品牌灵魂和文化影响力。具体表现为对人性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突破束缚的创新精神以及代际情感联结的延续。
迪士尼的永恒的普世价值观与成长叙事
角色蜕变的精神映射:迪士尼通过“本我→自我→超我”的角色成长路径(如木兰、莫阿娜),将个体抗争与自我实现转化为跨文化叙事模板。这种“英雄之旅”模型契合人类对突破困境的集体向往。
迪士尼永恒家庭场景的锚点
从1955年首座迪士尼乐园打造“亲子圣地”,到现代IP衍生品(如玲娜贝儿)成为家庭情感纽带,迪士尼始终将“家庭共享”作为品牌容器,跨越代际传递记忆。
迪士尼永恒的文化原型的反复调用
童话中的“公主”“英雄”等原型,本质是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的符号化表达,具有天然的文化穿透力。
02
于是俱进的变化
迪士尼始终站在最新生活需求的前沿:
大萧条时期:
社会的需求是:逃避现实迪士尼出品:白雪公主动画(首部彩色长片)
冷战时期:
社会的需求是:家庭凝聚力
迪士尼出品:迪士尼乐园(1955)
互联网时代:
社会的需求是:碎片化娱乐迪士尼出品:漫威宇宙(持续内容供给)

结 语
一个品牌要始终代表最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抓住不变,又始终变化。
Where Yesterday's Dreams Build Tomorrow's Reality
让昨日梦想浇筑明日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星巴克品牌确实到了重塑的时刻,重新找回自己的内核,又与时俱进。
就此而言,430亿卖身并非坏事,而可能是一个伟大品牌全新启航的开始。
再次祝福星巴克!
期望100年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