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人干货库 广告人干货库
  • 快讯新鲜
  • 营销
    • 资讯
    • 洞察
    • 创意
    • 品牌
    • 策略
    • 文案
    • 设计
    • 运营
    • 电商
    • 传播
    • 日常
    • 书单
  • 案例库
  • 方案库热门
  • 专题库
  • 广告公司导航
  • 4A招聘官方
  • 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 快讯新鲜
  • 营销
    • 资讯
    • 洞察
    • 创意
    • 品牌
    • 策略
    • 文案
    • 设计
    • 运营
    • 电商
    • 传播
    • 日常
    • 书单
  • 案例库
  • 方案库热门
  • 专题库
  • 广告公司导航
  • 4A招聘官方
🔥广告公司导航    🔥方案库    🔥案例库    🔥加VIP会员    🔥4A公司招聘
🔥广告公司导航    🔥加VIP会员    🔥4A公司招聘

谐音梗广告究竟好不好?

CN广告网资讯1天前

前言

谐音梗早已成为了年轻的代名词,似乎带上几个谐音梗,品牌就能打进消费者的心坎里面,甚至是展示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制造话题、营造幽默、引发哗然。然而,谐音梗作为广告内容的好坏,也应辩证看待。

一、谐音梗:从网络亚文化到营销标配

谐音梗的爆火,本质是 Z 世代对主流语言体系的重构。当 “鸭梨山大” 替代 “压力山大”,“感到蕉绿” 调侃 “焦虑”,年轻人用谐音将严肃词汇转化为自嘲式幽默,形成专属的亚文化密码。这种语言游戏自带社交货币属性,比如社交媒体上的 “李姓消费”“依萍如洗” 的玩梗话题,动辄引发现象级传播,折射出年轻群体对刻板表达的反叛。

谐音梗广告究竟好不好?-广告人干货库

尤其在 “短平快” 的营销逻辑下,谐音梗成了品牌的 “创意急救包”。比起深挖用户需求,找一个明星名字谐音(如林更新 =“抓紧更新”)、产品卖点谐音(如 “秒秒” 替代 “秒杀”)显然更省时省力。某广告公司策划透露:“客户有时会直接要求‘必须有谐音梗’,仿佛没梗就不够年轻化。” 这种思维导致谐音梗广告像工业流水线产品,批量占领地铁、电梯等场景。

最后是算法的推波助澜,短平快内容的流量倾斜下,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进一步放大了谐音梗的传播。抖音上,“啵啵间”“赚米” 等谐音词因规避敏感词而流行,平台甚至主动引导创作者使用这类 “暗号”。当算法持续推送高互动的谐音梗内容,品牌不得不跟进,最终形成跟风效应。

谐音梗广告究竟好不好?-广告人干货库


二、谐音梗广告:低成本破圈的营销利器

不久前,美团外卖用 “黄的灵” 洗脑沪语歌回应网友的呼唤,饿了么则以 “蓝盈莹 = blue win win” 强势接招,谐音梗广告早已从营销边角料变成行业标配。有人觉得它是年轻人的社交密码,有人吐槽它是创意枯竭的遮羞布。

好的谐音梗能像病毒一样侵入记忆,降低广告传播效率。比如天猫 “上天猫,就购了” 将 “够” 谐音为 “购”,一个字完成消费行为暗示;麦当劳《成语词典》用 “劳” 谐音改编 “按劳分配” 为 “按劳解馋”,让品牌名自然融入日常表达。这种 “音似意连” 的设计,比普通文案更易形成 “耳朵虫效应”,尤其适合碎片化传播场景。

谐音梗广告究竟好不好?-广告人干货库

谐音梗的开放性给了用户二次创作空间。像饿了么请蓝盈莹代言后,网友自发接龙 “京东该请惠英红”“拼多多该请黄多多”,形成 UGC 传播潮;陈都灵代言茶饮时,“都灵的茶,都 0 的” 因投放成都引发地域梗二创,衍生出 “到成都必喝 0 糖茶” 的趣味联想。品牌借谐音抛出 “梗引子”,用户用创意让传播裂变。凡此种种,都是谐音梗广告好的一面。

三、谐音梗广告的弊端:当创意沦为文字游戏

谐音梗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是也有相当多的营销活动“为梗而梗”,试图用谐音掩盖洞察缺失。

具体说来,某些品牌将 “每日坚果” 谐音为 “每日坚过”,强行关联 “坚强度过”,却未说清产品差异;更有教育机构的 “分秒必争” 谐音 “分秒必真”,口号响亮却无实质信息。这种 “文字碰瓷”除了用谐音制造了一场热闹之外,对品牌如何为用户解决痛点毫无洞察。此外,还有当将“别来无恙” 改成 “别来无羊”(羊肉店广告),“一鸣惊人” 变成 “一茗惊人”(茶叶广告),成语谐音梗消融语义的美感。某市场调研显示,62% 的消费者对重复出现的谐音梗感到厌烦,甚至因反感梗本身而抵触品牌。当创意沦为套路,再巧妙的谐音也会变成信息噪音。

谐音梗广告究竟好不好?-广告人干货库

结语:玩梗可以,但别 “梗住” 品牌灵魂。谐音梗从来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如“按劳解馋” 般将品牌理念融入文化语境;用砸了,则像强行蹭热度的 “生造梗” 一样消耗用户耐心。真正的营销智慧,在于把握 “梗” 与 “质” 的平衡:可以借谐音降低传播门槛,但不能用文字游戏替代深度洞察;可以用玩梗拉近用户距离,但不能为了流量消解品牌价值。毕竟,能让消费者记住的,从来不是 “谐音有多妙”,而是 “品牌懂我多少”。

#品牌营销#品牌营销干货#市场营销#广告人干货库#营销策略
0
分享
CN广告网资讯
文章 180评论 0



本文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平台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平台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CN广告网资讯
公众号:CN广告网资讯
180文章
0评论
51获赞
找工作

👉 想跳槽,要涨薪,找工作,就上4A招聘

热文推荐
TOP1
泡泡玛特&霸王茶姬:品牌即超级媒体 如何打造现象级流量效应?
1周前
TOP2
去具体场景中,找客户
1周前
TOP3
一部广告史,12个方法论
3周前
TOP4
场景营销的基本逻辑和方法论
1天前
TOP5
一起来看最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
6天前
方案怎么写,扫码来干货库看看
  • 方案库
  • 加 VIP 
  • 用户评价
  • 行业报告库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1-2025 广告人干货库     网站地图 蜀ICP备2023018979号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06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