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宜家
代理商:烧脑广告
宜家,真的很有生活,也是真的会讲故事。
最近,宜家(挪威)上线了全新广告系列《Made for life》,品牌用一组短片,把生活的真实、混乱、温柔与缺口,讲得毫不做作。
没有台词、没有高潮、没有煽情,没有反转。但看完之后,你总会在某一帧里,停顿几秒。
01
“平平无奇”的沉浸感
这组短片最直观的创意,就在镜头本身。全片采用匀速横向长镜头,不剪辑、不跳接,仿佛只是从房间的一头,走向另一头:餐桌还没收拾,肉酱洒了一地,孩子还在咿咿呀呀闹着。
这锅自制的博洛尼亚香肠,
耗时四个多小时,
用的是价格不菲的有机蔬菜。
它本可能成为孩子的心头好,
如果没用错误的碗盛装。
除了画面,还有声音上的克制。
每支片子从生活噪音开始——厨房的锅碗声、窗外风声、收音机电流声,建立起强烈的真实感。随后这些声音渐退,只留下一段钢琴的单音旋律,如内心独白般静默地拉起情绪。
最具辨识度的,是字幕本身的“非设计感”:不是摆在底部,也没有动效或情绪渲染,而是从产品标签起笔,一句句横向延展。字幕和镜头并排而行,一边是生活缓缓展开,一边是心事逐句展开。
就像《Hope》,从 €19 的婴儿椅到 €14 的储物盒,镜头物理上不过三十秒,但在心里,它跨越了一个人从满怀失望到继续努力的征程。
这把儿童椅买得有点早,
但谁也不敢把它贸然收起来,
或许就这样放着是种迷信,
但当新疗程的针剂已经在储物盒里备好,
人总需要抓住所有能企及的幸运。
场景熟悉、物件不多,动线更是简单,这种“平平无奇”,正是沉浸的最大力量。
02
社会议题的留白处理
《Made for Life》没有一句对白,也没有交代任何人物设定,但每支短片都藏着一个足以撑起家庭剧的社会议题线索:不孕不育、育儿挫败、婚姻解体、空巢焦虑、存在消亡…
但它并不说破,只轻轻带过。没有冲突升级,也没有泪点设计,却制造了更强的情感张力。
这组紫色餐盘,是她当初选的。
现在只剩六个——不,五个了。
那天她出差回来,把第六个砸在了地上。
因为她看到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酒杯。
所有的情绪,都藏被留下的酒杯里,在成对出现的茶杯和咖啡杯上。
这是只咖啡杯。其实她更爱喝茶。
虽然她已经过世了许多年,
他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
即使遗忘更甚,他仍会替她摆上那只茶杯。
如果说《Made for Life》的镜头语言是一种“贴近”,那么它对社会议题的处理,则是一种“绕开”。不是逃避,而是就让结局停留在未解的节点。
正是这些未尽之言,让叙事更有张力。
并且,这五支短片几乎可以串联成一场人生叙事:备孕、育儿,伴侣背叛、亲子失衡,丧偶与遗忘。
悲欢离合,待观众慢慢解码,故事之外,完成对议题的自我照见。
03
“退场”式演出的沉淀
《made for life》另一个高明之处是,产品从不“居中”,却始终“在场”。
在开头,它展示了简洁的字卡与定价信息,是标志性的宜家风格。但到了故事结尾,当情绪被推至某一点时,另一个产品标签悄然出现时,这才发现,它们从生活的装饰品变成了情感的承载物。
正如《Awake》中,那盏灯照亮的,不只是夜晚的客厅,也是一个父亲藏不住的担心;而那壶咖啡,也并不是要喝的,只是留在那里,等门铃响起,等安心落地。
那盏灯让他彻夜难眠,即便已过午夜。
即便女儿年满十九岁早已能照顾自己。
可她是他的全世界。
何况咖啡壶,还剩着两杯剩余。
它们不喧宾夺主,却一出一进之间,见证了一段情绪、一种关系、一场别离。这无疑是更高阶的产品“入戏”方式。
在传统广告里,产品是主角,是焦点,是解决问题的象征。它们往往代表效率、答案和掌控感。这是消费主义最擅长的幻觉。
但,商品从不是生活的解药。
《Made for Life》并未试图主导什么,它只是提供了一些见证——那些习以为常的物品,早已参与了人生的关键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