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中国外卖市场,美团、京东、饿了么三大巨头围绕用户补贴、骑手权益、商家资源展开了一场“史诗级”商战。这场战争的激烈程度远超以往——从“0元奶茶”到“酒店特价”,从骑手社保到配送时效,平台间的竞争已从单一业务领域延伸至整个本地生活服务生态。

这场战争的本质并非简单的市场份额争夺,而是消费者心智的争夺战。从昔日的滴滴补贴大战、到众多创新公司还在赔钱缺拿到天使轮投资等商业现象的背后,是企业如何在红海市场中构建心智竞争优势。
其战略路径却惊人相似——用资本重炮轰开用户心智之门,在认知高地上插上自己的旗帜。为何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长期亏损,却能持续获得融资?定位理论给出答案:投资者赌的不是当下的利润,而是企业在用户心智中的定位价值。
外卖大战的竞争逻辑:从流量战到心智战。
心智中的定位比账面利润更值钱。

补贴战:用价格锚点重塑心智认知
外卖平台的补贴策略本质是价格锚定效应的应用。通过“0元奶茶”“满15减15”等极端优惠,平台将用户对价格的预期固定在低位,形成“不薅羊毛即亏损”的心理暗示。美团在2025年7月推出“神抢手”项目,单日订单量突破5000万单,其核心逻辑是通过“限时秒杀”制造稀缺性,强化用户对“低价”的心智依赖;
京东外卖以“16.18元一口价小龙虾”切入夜宵场景,将“品质与低价并存”的认知植入消费者心智。
补贴战的风险在于:若用户心智被“低价”单一维度占据,平台将陷入“不补贴即流失”的恶性循环。因此,头部平台开始转向精细化补贴,例如美团针对高频用户推出“神会员”体系,通过积分兑换、专属折扣等方式提升用户粘性,将补贴从“价格战”升级为“心智战”

滴滴补贴战:用“垂直品牌”对抗心智疲劳
2020年,滴滴通过“花小猪”“快的”“青菜拼车”等子品牌,分别切入下沉市场、出租车市场和拼车市场。这一策略的底层逻辑是:通过垂直品牌分化,避免单一品牌因过度补贴导致心智疲劳。
花小猪以“社交裂变+低价策略”吸引年轻用户,其心智定位是“年轻人专属的打车平台”;
快的出租车通过“线上化改造”提升传统出租车效率,定位“更靠谱的出租车服务”;
青菜拼车以“环保、低价”为卖点,其心智定位是“共享出行的首选”。
滴滴的“代理人战争”本质是用多品牌矩阵覆盖细分心智,从而在存量市场中挖掘增量空间。
天使轮融资:用“未来故事”抢占投资人心智
尽管部分行业(如共享单车、社区团购)长期亏损,但仍能获得天使轮融资,其核心逻辑是通过“未来故事”抢占投资人心智。
共享单车企业通过“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故事,将自身定位为“城市基础设施提供者”,从而吸引资本投入;
社区团购平台以“下沉市场消费升级”为叙事,将自身定位为“新零售基础设施”,从而获得战略投资者青睐。
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通过定位理论构建“品类代表”心智,即使当前盈利模式不清晰,仍能凭借心智优势获得资源支持。

美团用 “全” 覆盖大众需求,饿了么用 “精” 切割细分市场。当用户想随便吃点东西时,可能打开美团;想喝星巴克、买生鲜时,可能优先打开饿了么 —— 这种心智分工,正是补贴停火后形成的护城河。
补贴大战:心智登陆的诺曼底时刻
美团与饿了么的“千团大战”,表面是烧钱竞赛,实则是心智登陆的关键战役。当用户因一份1分钱的外卖或满20减15的优惠而首次下载App,品牌便完成了初步的认知植入。这种补贴策略并非盲目,而是精准指向“价格敏感”与“即时满足”这两大用户心智痛点。滴滴早期补贴司机与乘客,迅速培育市场习惯,将“打车=滴滴”这一等式刻入用户心智。
补贴创造的爆发式增长,往往伴随用户质量的结构性缺陷——63%的补贴用户属于价格敏感型群体,其留存率较自然获客低40%。当平台为维持增长不得不持续加码补贴时,便陷入了“补贴依赖症”的死亡螺旋。
心智护城河:从习惯到依赖的认知固化
补贴停歇后,留存的关键在于能否构建心智护城河。美团凭借“吃喝玩乐全都有”的超级平台定位,将外卖入口与电影票、酒店预订深度捆绑,使其在用户心中成为“本地生活”的代名词。
饿了么虽被阿里收购后获得支付与电商生态支持,但心智定位相对模糊,长期处于“第二”认知困境。
滴滴在网约车领域通过持续优化体验(如拼车、专车多品类覆盖)强化“可靠出行首选”的地位。
心理学中的“单纯曝光效应”在此显现:用户因高频使用而形成无意识偏好,品牌由此在认知中扎根。
外卖大战的硝烟终将散去,但心智战争永不停歇。外卖大战的本质,是平台在消费者心智中争夺“生活服务入口”的定位权。从补贴战到生态战,从流量争夺到心智占领,这场战争的终极赢家,必将是那些能通过定位理论,在用户心智中构建独特认知的品牌。正如特劳特所言:“营销不是产品之争,而是认知之争。”在外卖行业的红海市场中,心智战争才刚刚开始。
真正的垄断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心智份额;真正的护城河不是资本储备,而是认知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