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网友吐槽百果园水果越来越贵。针对网友吐槽,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2025年8月8日发视频称 “我认为商业就两种,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像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

一言激起千层浪,你赚我钱还想教育我?百果园反遭消费者教育:不碰爹味太浓的刺客。
Z世代消费者人均掌握6.2个比价平台数据,当小红书种草笔记日均产生300万条内容,传统品牌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反噬。在消费主权崛起的时代,品牌若还沉溺于“教育”消费者的幻梦,终将被觉醒的消费者“反教育”。
消费者需要教育吗?
被教育的前提是存在巨大的信息差,过去的商业环境,在品牌和消费者中存在巨大的信息差,但是现在人手至少一部手机,消费者早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早已挣脱了品牌单方面的知识垄断。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渠道与判断能力。

随着信息差的缩小,消费主权意识在快速觉醒;消费者不喜欢充当被教育者,新一代消费者拒绝被定义、被教育,他们需要的是平等对话和真诚服务。正如网友犀利评论:"刚出生家人教育我,上学老师教育我,毕业领导教育我,下班买点水果,我以为顾客是上帝,结果老板还教育我。"当品牌试图定义“什么是对”,消费者会反问:“凭什么你来定义?”
消费观念在发生转变。他们更加注重消费过程中的自我感受和价值实现,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体验。
消费升级的本质,是消费者主权意识的彻底觉醒。这背后是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信息平权革命: 互联网瓦解了品牌的信息垄断。消费者通过测评、社交媒体、垂直社区轻松获取多维信息,品牌单向输出日渐失效。信息流动的规则和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价值认同觉醒: 新一代消费者追求价值共鸣。品牌价值主张能否真正触动内心,成为决策关键点。如尼尔森报告指出,全球66%消费者愿为具有可持续理念的品牌溢价买单。

体验至上法则: 购买只是起点,全程体验才是品牌价值核心。从获取信息、购买决策到售后互动,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消费者“用脚投票”。
不同的词,会引起消费者不同的感知,在“教育”、“匹配”、“融合”、“引领”、“迎合”、“重塑”等这些词中,偏偏用了“教育”这个词;不管余惠勇的内心想法究竟是什么;毫无疑问,“教育消费者” 这一说法并不恰当,这一个词让消费感觉很不舒服,感觉自己很无知;消费者并非无知或不成熟,他们只是在寻找能够真正满足自身需求和期望的产品与服务。
品牌的任务不是去 “教育” 消费者应该如何消费,而是要敏锐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产品策略、营销策略和服务策略,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新的消费场景中,品牌发展的核心逻辑,是需求契合而非教育强加。
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绝非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价值契合的双向奔赴。品牌的生命力,在于能否精准洞察并满足目标人群不断迭代的真实需求。
产品力:无声的契合语言。 苹果对极致用户体验的执着、lululemon对都市瑜伽人群身心需求的深刻理解、完美日记对Z世代美妆社交表达的精准把握,无不证明:优秀产品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沟通,无需多余“教育”。
百果园以高品质的产品出圈,对比盒马"不卖隔夜肉"的透明承诺,百果园"神秘分级标准"让顾客无所适从,而且百果园线下导购话术显得冗余。

价值观:深层的认同纽带。 Patagonia以“地球税”和“修修补补再穿”计划将环保理念融入品牌基因,吸引了大批忠实拥趸。品牌价值观不再悬浮于口号,而是贯穿产品、服务、传播的实践。
沟通姿态:平等对话取代权威说教。 小米初期的“参与感”营销,让用户深度介入产品迭代;新锐品牌如元气森林、三顿半,以年轻化、网感化的语言与用户建立朋友般的互动关系。
心智战场:仅有位置远远不够,激发行动才是终极目标。
“定位”理论强调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个独特位置被视为品牌成功的关键。然而百果园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心智位置≠购买行动。品牌认知与消费决策间存在巨大鸿沟。
品牌必须构建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路径,品牌是要在消费者心智中构建一个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认知。这需要有超越功能的价值和共鸣;有能唤醒场景化的需求即时触发器;更要有让顾客信任的基础和事实。

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品牌必须从“我说你听”转向“价值共建”,从“心智占位”转向“行动驱动”。
从“教育者”到“共建者”: 深入用户圈层,倾听真实声音,邀请用户参与产品共创与内容传播。如小米社区、蔚来用户信托计划。
从“定位”到“价值感交付”: 不仅清晰“你是谁”,更要让消费者在每一次接触中真切感知“你为我带来了什么独特价值”。
从“心智渗透”到“行为闭环设计”: 关注用户全旅程体验,识别关键决策点,消除行动障碍,设计流畅转化路径。每一次互动都应导向或强化最终行动。
从“品牌故事”到“用户故事”: 让用户的真实体验与口碑成为品牌最有力的背书。内容笔记、用户证言比品牌自说自话更具说服力。

当消费者拿着手机比价格、比产品;消费的主权已经发生转移。
品牌要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个位置,更是要构建一个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认知。
品牌要主动和消费者发生关系,不能被动等着消费者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