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面包因为一则五仁月饼的广告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广告文案中写道:“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生活的毒打。” 广告一经投放,便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和吐槽,不少人认为这是品牌对消费者的 “说教”,缺乏对消费者感受的尊重。很快,桃李面包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涉事广告画面在上线一天后已下架,并为此事道歉。

这看似只是一个广告文案的失误,但背后反映出的是品牌与消费者沟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品牌不仅要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要学会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真正了解消费者的内心世界。
这已不是第一个因“创意”翻车的品牌,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从桃李面包道歉事件,看品牌沟通的“边界艺术”:自嘲是消费者的权利,定义是品牌的高压线。
自嘲是消费者的权利,而非品牌的话题点
消费者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心理防御机制:自嘲。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称自己为“打工人”“牛马”,调侃自己“躺平”“摸鱼”,戏称自己“抠门”“精致穷”。
这种自嘲不是自我否定,而是一种压力释放和情感宣泄,是面对生活重压时的一种幽默化解。更重要的是,这种自嘲是自我定义的一部分,是群体内部的情感共鸣。

关键点在于:自嘲的权利仅属于消费者自己。当品牌试图参与这种自嘲时,往往显得笨拙且具有冒犯性。消费者可以自称“牛马”,但品牌绝不能真的称消费者为“牛马”;消费者可以调侃自己“抠门”,但品牌不能说“我的产品是为抠门的人准备的”。
这种边界的存在源于双方权力关系的不对称。消费者自嘲是一种自我接纳,而品牌重复同样的话则可能被视为贬低和标签化。
品牌是自我表达的延伸,而非说教的工具
定位理论告诉我们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个独特位置,成为某种品类或特性的代表。但常被忽视的是,品牌不仅是功能价值的提供者,更是消费者自我表达的载体。
消费者通过选择某个品牌来告诉世界“我是谁”。苹果用户表达创新与品味,特斯拉车主显示科技前瞻性,户外装备爱好者展示探索精神。品牌成为个人价值的具象化表现。

桃李面包广告的问题在于,它试图定义消费者而非被消费者定义。品牌沟通的最佳姿态不是“我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而是“我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而我正是你需要的”。
成功的品牌如网易云音乐,通过乐评区让用户自发分享故事和情感,品牌只是提供了平台而非定义用户。江小白的成功同样源于让消费者在瓶身上看到自己的情绪表达,而非品牌对消费者的说教。
走入心智深处:洞察而非表象
桃李面包事件揭示了品牌营销中的一个常见误区:将表面现象误认为深层洞察。
定位理论强调占据消费者心智,但如何真正“走入”心智却是一门艺术。消费者表面上的自嘲、躺平、抠门,背后往往是更深层的需求:在压力世界中寻求理解,在不确定性中渴望掌控,在物质泛滥中追求真实价值。

品牌需要洞察的是这些深层需求,而非抓住表面词汇大做文章。当消费者自称“躺平”时,他们不是在放弃追求,而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当消费者自称“抠门”时,他们不是在拒绝消费,而是在追求更明智的消费决策。
基于表面现象的品牌沟通如同冰山一角,看似抓住了热点,实则忽略了水面下的巨大深度。真正有效的品牌定位和沟通,需要深入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逻辑和价值观体系。
掌握边界艺术:与消费者真诚对话
那么,品牌该如何掌握这种沟通的“边界艺术”?如何深入消费者心智而不越界?以下几种思路可供参考:
1. 做共鸣者,而非定义者
优秀品牌不定义消费者,而是通过理解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产生共鸣。NEIWAI内外品牌的成功正是基于对女性身体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而非定义什么是“美”。

2. 提供价值认同,而非标签化
消费者拒绝被标签化,但欢迎价值认同。品牌可以通过表明自己的价值观来吸引志同道合的消费者,而非给消费者贴上简单化的标签。
3. 保持谦逊,让消费者引领对话
在社交媒体时代,最聪明的品牌沟通策略往往是让消费者主导对话,品牌作为参与者和支持者。小米早期的“粉丝文化”就是成功例证,让用户感到自己是品牌的一部分而非被营销的对象。
4. 深度洞察,穿透表面现象
品牌研究需要超越表面词汇,深入理解消费者的生活背景、情感需求和价值取向,真正生活在消费者中间,而不仅仅是分析数据报告。
5. 建立反馈机制,及时调整
品牌沟通应该是双向且动态的。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发现沟通中的问题并调整,比任何事前测试都更为重要。
从定位到共情
桃李面包道歉事件给我们上了一课:即使是最成熟的品牌,也要时刻保持对消费者的敬畏之心。定位理论不仅关乎占据心智,更关乎深入理解和尊重那颗心。

在这个消费者自发创作内容、自我调侃的时代,品牌的最佳角色不是聪明的导演,而是理解并欣赏观众的朋友。当消费者自嘲为“牛马”时,品牌不应该跟着叫他们“牛马”,而应该提供一杯温水,理解他们的辛苦。
最终,那些能够走入消费者心智深处,理解他们表面言辞背后真实需求的品牌,才会真正被消费者选择和接受,并在时间的长河中建立起穿越周期的品牌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