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人的手中、用框架法去事件本身有序的思考问题的解决思路、在没有思路的情况下不如来一个头脑风暴吧、这些逻辑都来自于最近阅读的一本书《麦肯锡教我的工作方法》。
在阅读本书之前,其实我自己有大致的阅读过书的目录,大致能够看出书主要是围绕四个大观点方向,一、如何接触客户服务及了解客户诉求、二、解决问题所需的团队应对和组建、三、人才管理和个人提升四、客户和工作的生活化End。
这是我写的第一个读书笔记,可能相对内容上会比较杂乱,也是想试试能否在阅读消化的同时输出一些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毕竟每个读者眼里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本文仅供部分参考使用,本文主要只写了一部分。
在开始问题前,搜集事件「相关信息」工作,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出具市场方案之前,所有的麦肯锡顾问都会首先进行有效的相关信息的收集以应对方案中提出的有效假设,当接受到一个任务的同时,就应当首先在自己的脑子中出现一个有效的收集信息目录,需要涉及那些方面的内容。
这是本书第一章所表述的第一个观点,在这之前,此书也开篇告诉每个读者,首先要有『PMA』的心态,也势必告诉我们咨询行业也好、服务行业也好、甚至传统行业都会有很难跨过的河流,要坚持并保留积极的心态才能如愿通关。
首先,在遇到或接收到服务方提出诉求的时候,要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发生事件或者遇到这个问题的相关事实依据,最好是一手资料,要知道,就如同论文一样,在知网上参考的所有数据或文本都是为了查重都会二次加工,何况是每个人口头传递的一些信息。
有效的思考问题、问题总是有可「连接的线」,这是的基础
在获取到有效的信息之后,要制定一个有效的框架思路,这有利于你对问题的梳理和思考,不管处理什么问题,开始思考之前先把目标制定出来,明确自己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以及状态的改变。
比如,想要跳槽,该怎么进行资格考试的学习。首先,如果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或者想要改变的状态不同,那么为资格证考试进行的准备也应该有所区别。如果是想要快速增长工作经验,首选的方式是先进入该领域,在参与工作的同时准备资格考试的事情,用这个方式,还会得到与实际工作相符的建议。如果想要在未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要思考的就应该是这个资格考试的证书是否能在将来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次,在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思路之后,要整理有效的几个疑问,带着疑问去建立框架,有些时候会质疑为什么别人梳理框架速度和逻辑性这么准确,以及在撰写一些策划的时候很有条理,本质上是他们会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从而概括问题本身。
在提出疑问的时候要注意,第一问题高度概括,第二对疑问要有真实性辩识;然后在返回01,去找出真实的数据。
没有线索的时候,试试「头脑风暴」吧,这很有趣
大概率再遇到问题的时候,即使收集了足够多的信息,还是会遇到无从下手的情况,那试着做一次头脑风暴,头脑风暴也是分为很多种情况,一般有有结构式和无结构式,但是也有很多无结构式的头脑风暴容易变成无效辩论。
在头脑风暴前,建议提前梳理有效的主题,3-4个人提出自己的关键点词汇,不用过多的去表述内容,更多的目的是提前准备几个可供参考的方向。在开始之前,如果无结构式基本上大家只要能够愿意表述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也支持大家反驳对方的观点,找到主记录员就好。
有结构式,相对需要一个主持人,提出可供探讨主要内容,围绕主要观点进行有序的阐述。所有的流程要围绕事实为依据这个点是不能变的,同时不要交流与头脑风暴无关的话题。
讲一个自己的案例
在这之前,有一个开文化公司,但是主要围绕影视行业服务的朋友找我问过影视行业该如何就行品牌的升级,改变传统的获客和项目引流的方法?由于企业本身的产品因素,传统影视行业本身就存在一个产品既服务,服务对应人的一个问题,很多的客户认准的是服务的人,而不是服务本身!
看似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普通且解决对策清晰,无非就是招聘或寻找更好的服务人,但这其实并不能解决她所面临的问题,如果以这个诉求为起点分解一下问题,其实朋友没有去挖掘身边一些文化公司所开发的产品线。
首先,单独从影视服务上来说,就是一个传统的服务,根本上要建立品牌只能往内容影视内容上去创作,在建立前,首先要去寻找有效的事实依据,是不是我们企业的产品在长期服务的一些客户卡死一定要指定服务人,如果是,那基本上只能从产品衍生上做打算,重点去切换其他可复制的产品。如果不是,那就尽快找到可替代的优质员工。
其次,如果创业2年以上的企业,问到这个问题,那就是在企业的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那要集中性的组织会议进行有效的交流,如果未能发现问题,就可以先从找出问题这个任务上下手,从而开始解决问题,还有在企业中品牌建立这个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企业是否建立个人IDP和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如果说企业中没有人在这方面去发展的话,只能外聘有效专业人去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