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模式之品牌忠诚度计划
对于会员模式,很多时候我们把它做小了。这个“小”有渠道普遍做销售支撑的“小”,导致企业没有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它,所以它的应用往往局限于内控性质多一些的crm。这个“小”更是我们迷失在了常规操作中,失去了更高目标的追求和突破,导致它总是成为团队中的常规运营操作,并没有项目的有体系化去思考和应用它。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卖方发行独属于自己品牌的代币,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让顾客成为品牌的会员,提高对品牌或产品的忠诚度。
换句话说,会员的本质是具有持续消费力乃至终身消费价值的消费者;影响产品复购和企业利润的正是会员的粘性和活跃度。因此本篇内容,我们将围绕“影响忠诚度的会员营销”这一主题展开,详细讨论其原理、必要性、品牌实践和触达策略。
本篇内容核心:
· 会员模式的理解——会员不应局限于销售的优惠权益,而应该在品牌文化共鸣上推动用户长期的成长陪伴同时,兼顾于用户的交换关系维护。
· 以用户为中心的会员模式——品牌忠诚度计划。
一、会员模式的理解
会员经济的定义是:持续不断地与顾客建立正式稳定的关系。其核心在于,品牌不以一次性售卖产品为目标,而是为用户创造价值,通过与用户发生持续性的交易关系,以此提高购买频次、客单价和对品牌的忠诚度,实现用户与品牌共赢,最终实现品牌的突破性增长。
会员模式:优惠权益的核心在于当下的用户与企业的利益共赢服务转化,支撑销售的增长;信息交互权益有营销交换关系价值的长线维护,促使营销更有直面终端的触角;有品牌价值主张下,结合用户自我成长诉求的匹配满足,形成圈层性质的理念文化,做到品牌心智资产的积累和偏爱。
所以,会员模式的基础在于短期的优惠权益,中期的信息交互关系,长期的用户成长体系。
二、品牌忠诚度计划:以用户为中心的会员模式
会员经济,在当今的商业市场中,不是什么新鲜词。大到国际品牌、小到楼下便利店,都在发展自己的会员,目的是希望与顾客保持长线关系的基础上,希望顾客频繁光顾。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成为会员大多是希望获得更加实惠的利益。
会员经济的普及兴盛,本质上源于宏观的商业环境变化。我们已然处于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用户的消费选择多种多样,这意味着传统产品思维失去效能。同时互联网红利期的消失,流量留存时代到来,意味着流量思维失去效能。两者意味着可持续服务思维成为时代诉求,建立会员模式称为可持续服务的核心支撑手段,品牌必须进行用户的后链路运营。
会员模式并不只有一种,“忠诚度计划”,也是当下成效最好、使用最广的会员模式,即在企业设立的机制下,会员可以通过消费或其他交互行为获取某种形式的代币,并可以使用代币兑换奖励(产品/优惠/等级/差异化服务等)。
忠诚度计划的价值链,发现它的价值主要是推动用户分化,引导用户成为忠诚会员,从“忠于机制”向“忠于品牌”转变。
这也意味着,会员机制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优惠权益服务,更应该着力于营销的交换关系维护和品牌的成长价值文化共鸣。这才是一个有战略价值、策略体系和销售手段的会员机制。
普通的会员机制下,品牌常通过优惠吸引潜在用户成为会员,并促成首单转化。此时用户被利益点吸引而来,享受优惠权益,可一旦用户对奖励机制不够敏感,就可能会造成用户沉睡甚至流失。
机制的链路很明确,但用户“忠于机制”,对于品牌来说未见得是件好事。
而忠诚度计划讲究的是,品牌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成长体系、分级体系、圈层活动以及个性化的体验和服务,使部分会员在交互中授权更多自己的信息给品牌,对品牌所代表的文化、人群,产生圈层归属感及认同感,产生更强的支付意愿及传播意愿,从而达到“忠于品牌”的效果。
相比于单纯的拉新获客,忠诚度计划更关注一段时期内的用户ARPU值(每位活跃用户在指定时间段中产生的平均收入)或LTV(生命周期价值),注重通过会员营销创造更多的增量收入。
会员模式作为品牌的长效策略之一,那么如何将一个普通路人转变为自己的会员,这个会员又是如何给品牌创造效益的呢?
普世的会员价值公式:会员价值=会员数*客单价*购买频次。也就是说,如果品牌想要会员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在公式上的3个变量上下功夫。
如果当下你按照3个变量来下功夫,不好意思,我会说你没下功夫,不了解当下核心竞争。为什么这么说?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新消费就在资本圈遇冷了。问题在于移动端的渠道流量红利也消退了,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拉新已然不能推动生意的竞争增长了。品牌们的核心开始重视单客户价值,想方设法提高同一用户的购买频次,这也是忠诚度计划的目标。
所以,想要做好忠诚度计划,当下的核心应该是提高客单价和购买频次,主要分为会员基础建设(小程序、APP等建立会员数据和交互中台)与会员营销策略(重视直面消费者运营私域、优化会员触达内容和形式)。
我将各品牌表现出的会员营销趋势,按照递进的逻辑汇总如下3项要点:
①构建会员私域阵地,沉淀会员数据
这个私域,不是主流电商平台会员体系或者第三方搭建的小程序内,是品牌构建自己的会员私域阵地,增加和会员交互的触点及时间,信息丰富度及用户停留时长是所有长期互动关系的关键。
那么,当下主流的会员私域阵地形态(包括线上线下):超级APP>小程序>企业微信>社群>普通微信>POS机。
②建立会员标签模型,丰富用户画像
完善的标签体系是“千人千面”营销内容生产和分发的基础。会员等级、消费频次、喜好、消费组合、地域,所有能帮品牌“感受”会员的数据都会影响会员营销的精准度。
基于大量的用户数据,建立完善的用户标签模型,做好精细化的人群区分,并利用CDP、CRM、SCRM等工具区分人群包,以便营销团队可以更精准的制定活动策略和撰写营销内容。
③针对用户旅程进行敏捷触点管理改革
品牌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梳理用户旅程,找到影响消费决策和服务评价的关键时刻,把有限的触达次数和成本花费在这些关键时刻上。这种策略完全是基于体验营销的核心理论峰终定律(人类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时刻决定:高峰时(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与结束时,也就是说,用户的注意力和耐心是有限的,往往只会记住那些峰值体验。)
找到属于品牌人群的关键时刻之后,即可从「触点」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落实会员营销:
·用户分群,精准推送符合用户需求的营销内容
用户旅程越长,用户的消费行为愈加理性也会失去耐心退出。对于全渠道无差别的触达形式,不区分内容和人群的兴趣和打开欲自然会逐渐降低,营销内容转化会遭遇瓶颈。
解决思路:掌握更多的用户行为数据,搭建精细化的用户标签体系,利用企业微信/SCRM等工具来进行用户管理,做精准推送营销内容,给与个性化匹配基础上消除传统长线路径。
·使用更及时、高效、克制、精准的触达手段
私域火热的根本原因之一,我想离不开品牌方追求自主控制、低成本、体验感更好的触达方式。品牌会员运营的两个核心矛盾分别是,如何规模化地把尽可能多的会员纳入私域或半私域体系(小程序、App、企微等),以及尽可能让公域(短信、语音外呼)的触达效率和体验更好。
结语:本篇内容的核心在于会员机制应该摆脱传统的CRM销售思维,转向品牌战略思维来思考,支撑企业的品牌战略价值、营销体系价值和销售增长价值。同时强调,当下会员模式的核心发展趋势应该是着力于客单价和购买频次,这两者的核心要点在于构建私域会员阵地,积累丰富用户画像,进行用户旅程峰终体验管理,最终推动用户长线价值服务。
预告: 明日做会员营销实践案例分享,记得关注、点赞、分享,我们明日见,也谢谢你的观看!
延伸阅读:如何搭建品牌私域流量池?
微信私域运营指南:如何创造用户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