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快手
代理商:烧脑广告
最近,上万人在小红书上集体怀念马蜂窝、穷游网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游记,不只有“到此一游”,而是能从冷门景点讲到包车师傅,从老餮之选挖到秘制配方,“人”构建了城市的肌理。

但现在,旅行笔记被“打卡list”“避雷清单”填满,游客在“人生照”与“人从众”中辗转,当城市沦为地标的排列组合,游客的体验也成了千篇一律的复制。
快手《500个家乡》的破局之道,在于精准捕捉了当代人对城市叙事的深层诉求——通过“人”重新定义城市,以“真”打破同质化困局,用文化、体验、情绪共鸣重塑了城市名片。更完成了一场对文旅价值的探索。
01
以人为景,编织城市灵魂
与传统宣传片的宏大叙事不同,快手We工作室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笨功夫,从市井中提炼城市精神,讲述小城生活底色。
2023年2025年,快手《500个家乡》先后走入铁岭、大连、许昌、大同、烟台、齐齐哈尔六座城市。
其成功的核心,在于把“人味”和“网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柔软的铁岭
铁岭的空气里,没有坚硬的东西。头回见面,你就是“老妹儿”和“大兄弟”,喝上顿酒,这辈子的事儿全抖落给你。
大连人,要赢
别轻易和一个大连人聊海。他会拉着你,从这里没有沙、全是礁石,所以大连的海水最清澈,聊到渤海湾水冷、大陆架浅,所以的大连的海味最鲜甜,聊到你赞同为止。
许昌,不慌
许昌,不慌所以许昌人把日子往小里过,乐子从身边找。最重要的是,一个月挣三千和挣三万,都能找到各自的快乐。所以许昌人脸上都写着两个字,不慌。
烟台,自在
世界上有造火箭的人,有吟诗作赋的人,有赚大钱的人,还有烟台人。烟台没有神仙,全是“俗人”,他们只会干一件俗事儿:把日子过自在。
大同,不争
大同不争你是早点来还是晚点来,因为逛完大同,很多地方你就没了兴趣。那些中国最早的、最大的、史上最完整的、笑得最好看的,只在大同,没有平替。
齐齐哈尔活得真
什么好的、坏的,⾹的、臭的,你爱听的、不爱听的,⼤家只说真的、痛快的。稀罕你的时候,那是真的,嫌弃甩你脸上,那也是真的,⻬⻬哈尔不教“表情管理”。
李雪琴的“柔软”、董丽娜的“要赢”宣言、林烧的“不慌”哲学,这些并非简单的标签,而是通过个体命运与城市气质的互文,让城市精神得以人格化呈现。主讲人是城中人,也是代言人,身份的真实性赋予内容的信任感,也天然带动粉丝圈层传播。
更重要的是,城市变成了生活的发生地。
避开地标景观,镜头转向一碗刀削面下去“晕碳”的大同午后,吹瓶好酒真心就当喂了狗的齐齐哈尔家庭烤肉聚会,“大雪”一定下大雪的雪窝子烟台……还有铁岭的“宇宙尽头”、许昌的“中不中”,这些地域语言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情感密码,让内容既具备圈层穿透力,又保留了原生社区的“在地性”。
无航拍、无滤镜、无旁白的“三无”拍摄手法,看似背离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实则通过粗粝的真实感消解观众心理距离。这些鲜活而真实的生活切片,让普通人自己当主角,让城市自己说话。
02
重构城市品牌,刷新平台价值
《500个家乡》的价值,不止于项目所达到的亿级曝光或刷新的热搜话题,而在于其在文旅营销中的多重突破。
快手打破了“只有大城市才有故事”的叙事惯性,把镜头对准“被忽略的大多数”。它精准提炼出小城的精神坐标,让城市从地理单位,升维为承载时代情绪的文化容器,也迎合着当下淄博、延吉等小城出圈的文旅趋势。

而从最初的员工关怀项目,成长为 “品牌×创作者”的长期合作IP,《500个家乡》逐步构建起一套以真实、人本、温情为核心的内容方法论。快手与创作者共建内容生态,不仅传递出平台用户对生活与家乡的热爱,也重塑了快手“真实、普惠”的品牌心智。

更重要的是,《500个家乡》满足了当代用户在快节奏生活中的情绪索取。这种“情绪代偿”,正在推动文旅营销从“吸引游客”走向“提供情绪”,让城市不再悬浮在地标之上,而是活在人们的眼神、语气和习惯里。
03
小城市,大情绪
《500个家乡》是一场群体精神共振。它用一段段对话,一组组市井镜头,唤醒我们对“家乡”这个词的想象,也让城市营销从景点罗列回归生活共鸣。
快手用这套以人为景的方法论,证明了真正的破圈力量,不在于表层热度的喧嚣,而在于能否唤醒人们对生活的情感认同。
正如网友所言:“我看的不是铁岭,是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豁达与温柔。”
这,才是内容的长期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