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去哪儿
代理商:品牌与商业
导语:7月的社交媒体突然刮起一阵魔性风潮——朋友圈晒着3888元的海岛酒店订单,大学生们奔走相告“抽到免房了”,连办公室都在传“班味儿清零攻略”。这一切,始于林更新在短视频里挑眉一笑:“这个暑假,记得领‘更新’的补贴!”
当前,旅游平台深陷暑期旅行价格战的红海,为了争夺用户无所不用其极。通过“谐音梗”让用户记住自己的活动或者是力度,确实是一种有效手段,但其缺点在于只能影响理解谐音的用户。
本文也将从该案例的策略设计、案例创新、风险边界对其进行拆解。
01
策略设计:三层语义攻心计
“林更新→领更新→领补贴”的魔法公式
“用户记不住复杂规则,但能记住明星的脸。”项目主创在复盘时透露核心逻辑。他们捕捉到用户的关键痛点在于暑期出游普遍存在“想玩又怕贵”,于是将林更新的国民认知度转化为三重行动指令实现用户引流。
1. 姓名认知层:借明星曝光吸引初始关注;
2. 行动暗示层:“领”字触发薅羊毛本能;
3. 利益兑现层:“补贴”直指核心卖点;
与此同时,该策略在通过“谐音梗”完成初步引流以后,还通过分层补贴的方式实现针对性的转化率提升。比如针对亲子家庭实施“千万酒店补贴”,对应“省妈”刚需,广告片则特意展示儿童泳池和自助餐。对于职场人群“3888元全程补贴”的承诺,配合林更新在片中甩西装解领带的“解压”画面让人印象深刻,而针对最复杂的大学生群体,则在小红书发起#免房补贴漂流记#,用宿舍楼海报打造线下事件。
策略核心是让用户知道补贴不是雨露均沾,而是让每类人都感受到补贴的专属性。

02
案例创新:把名字变成符号
当贾冰的"冰冰凉"还在玩味温度,郭麒麟的"麒麟价"仍在标榜优惠,去哪儿旅行却用"领更新"完成谐音梗的战略升级——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明星联名,而是把名字变成了消费符号。
其进化路径清晰可见。
概念货币化:让"领更新"从广告口号蜕变为社交硬通货,朋友圈扫码量三日狂飙200万背后,是每个用户自发成为品牌ATM机;
传播病毒化:大学生用Excel自制补贴计算器表情包屠榜热搜,宣告受众从被动接收者进化为创意生产者;
叙事民主化:素人晒单视频播放量碾压官方宣传片3倍,见证明星光环向用户主权让渡的关键位移。
而最致命的杀招藏在那句魔性指令:"去哪儿领更新"。这六个字将平台动作与消费指令焊接成条件反射。正如SocialBeta的锐评:"当用户脱口而出'领更新'时,去哪儿的低价基因早已完成对大脑的无声殖民。"

03
风险边界:狂欢背后的暗礁
首先是容易陷入歧义旋涡。补贴还是文字游戏?活动上线第三天,小红书出现爆款笔记《揭密3888元补贴真相》,指出需连住5晚高端酒店才可享全额抵扣。网友调侃:“原来林更新更的是文字说明书?”补贴规则的复杂性,让部分消费者产生被套路感。
其次,明星依赖症是一把双刃剑。尽管首日下载量激增37%,知乎用户@旅游数据分析狮指出隐患:“林更新个人账号导流占比61%,一旦艺人舆情波动(如年初税务风波传闻),活动将遭遇断崖式降温。”
高热度难破价格战困局。有媒体将三家平台补贴横向对比(如下图),去哪儿的声量优势未能转化为价格优势。

04
结语:补贴易逝,心智难建
当林更新在广告片结尾说出“祝你旅行不断档”,这句祝福恰成行业隐喻。这场用名字撬动5亿预算的战役,证明了旧梗新玩的爆发力:谐音梗仍是击穿圈层的高效子弹,但装填的必须是真实利益。
狂欢落幕时,留在用户手机里的不该只是过期优惠券。
旅游平台真正的战场,从来不在3888元的补贴海报上,而在某个深夜突发航班取消时,能否十分钟解决用户焦虑;在某处小众景点门口,能否精准推送免排队通道。
毕竟明星会过气,补贴会停更,但服务体验永远在线。下次营销开始前,或许该先扪心自问:用户领完补贴后还愿意回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