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饮料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两大碳酸饮料巨头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相继传出更改配方的消息,引发了行业内外广泛关注。这一变革表面上是甜味剂的更替——从高果糖玉米糖浆转向蔗糖,实则揭示了饮料行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转型。
本文将深入剖析配方变更背后的多重动因,系统梳理饮品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演变,展望未来饮料市场的创新方向与竞争格局。在这场关乎百亿美元市场的配方变革中,谁能够真正把握饮品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配方变革的行业震荡:甜味剂之争的深层解读
2025年7月,全球饮料行业掀起了一场关于甜味剂的轩然大波。先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称,经过他的"交涉",可口可乐公司已同意在美国市场使用真正的蔗糖替代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作为甜味剂。
尽管可口可乐公司随后澄清"并未承诺做出改变",但这一表态已足以引发行业震动。紧随其后,百事公司迅速做出回应,表示"如果消费者有需求,其饮料产品也将使用蔗糖"。两大巨头的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碳酸饮料行业可能迎来近半个世纪以来最重大的配方变革。
甜味剂的历史演变折射出全球食品工业的发展轨迹。可口可乐的原始配方可追溯至19世纪,当时采用的是纯蔗糖作为甜味剂。这一传统配方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于美国政府实施蔗糖进口配额和关税政策,同时加大对国内玉米产业的补贴力度,导致蔗糖价格持续上涨。
为此,可口可乐公司开始在其饮料产品中混合使用玉米糖浆与蔗糖,到1984年则完成了甜味剂的全面替换。即便在经历1985年"新可乐"配方争议并重新推出"经典可口可乐"后,美国版本仍继续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浆作为甜味剂,这一选择主要基于成本效益考量——高果糖玉米糖浆比蔗糖便宜约20-30%。
当前配方变革的直接推动力来自美国政府的健康倡议。由特朗普召集、旨在探寻慢性病根源的"让美国再次健康"(MAHA)委员会5月发布报告称,大量摄入高果糖玉米糖浆可能与儿童肥胖及其他健康问题相关。美国卫生部长小罗伯特·F·肯尼迪推动的同名社会运动已促使多家食品公司调整配方,去除人工色素等成分。百事公司此举显然有意迎合这一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换糖"风波背后还隐藏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佛罗里达州的蔗糖产业几乎被古巴裔商人何塞·"佩佩"·凡胡尔垄断,其家族企业是美国唯一获得有机认证的蔗糖种植加工商,同时也是共和党的重要金主。若可口可乐全面改用蔗糖,这位"蔗糖大亨"的商业帝国必将获得巨大利益。
从消费者认知角度看,蔗糖与高果糖玉米糖浆的争议由来已久。有消费者认为,蔗糖的甜味更自然、醇厚,尤其在冷饮中甜感持久。墨西哥版可口可乐(使用蔗糖并以玻璃瓶包装)在美国市场拥有忠实拥趸,部分消费者甚至愿意支付溢价购买。
然而从科学角度看,营养专家普遍认为两种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差异有限。美注册营养师艾弗里·曾克尔指出,尽管在化学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过量摄入时,二者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具有相似性。2022年的一项分析表明,蔗糖与高果糖玉米糖浆对体重、腰围、BMI等指标的影响相似。
这场配方变革的战略意义远超甜味剂本身。对饮料巨头而言,这既是对健康趋势的回应,也是重新定义产品价值主张的契机。百事CEO拉蒙·拉瓜尔塔在与投资者的电话会议中明确表示:"我们紧随消费者需求——如果消费者表明更青睐含糖产品,更倾向选择含有天然成分的产品,我们就会向消费者提供含糖和天然成分的产品。"
这一表态揭示了饮料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层次转型——从单纯追求口感和成本,转向更加注重健康属性和天然成分的产品定位。
表:高果糖玉米糖浆与蔗糖的对比分析
对比维度 | 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 | 蔗糖 |
---|---|---|
原料来源 | 玉米淀粉 | 甘蔗或甜菜 |
化学成分 | 葡萄糖与果糖的混合液(常见比例为55%果糖/45%葡萄糖) | 双糖(50%葡萄糖+50%果糖) |
生产成本 | 较低(受益于美国政府玉米补贴) | 较高(受进口关税影响) |
加工工艺 | 工业酶解转化 | 传统提取精炼 |
甜度特性 | 冷饮中甜度较高 | 甜味更自然、醇厚 |
保质期 | 较长 | 相对较短 |
健康争议 | 被指与脂肪生成增加和炎症有关 | 传统甜味剂,接受度较高 |
饮品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演变:从秘方到体验的多维竞争
碳酸饮料行业的竞争本质经历了数次重大转型,从最初的神秘配方争夺,到后来的品牌形象塑造,再到渠道控制与全球化布局,直至今日的健康功能创新。理解这一演变历程,对于把握当前配方变革的战略意义至关重要。在饮料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呈现出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又深刻影响着市场格局与消费者选择。
秘方垄断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核心竞争力几乎完全建立在独家配方的基础上。1886年,药剂师约翰·彭伯顿发明了可口可乐原始配方,将古柯叶提取物与可乐果混合,创造出独特的口感。这一时期的竞争焦点在于配方的保密性与独特性,可口可乐通过严密的配方保护措施(如将完整配方分由不同高管保管)建立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百事可乐虽然诞生于1893年,但在这一阶段始终难以撼动可口可乐的市场地位,部分原因就在于其配方未能形成足够差异化。秘方不仅决定了产品的基本口感,更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长期市场壁垒。
随着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配方保密性的相对弱化,20世纪中叶至末叶,饮料行业进入了品牌形象主导的竞争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竞争力转向了品牌资产的构建与维护。
1950年代,百事可乐推出"更多可乐,同样价格"的营销策略,直接挑战可口可乐的市场地位。1975年,百事发起著名的"百事挑战"盲测活动,通过消费者口感测试证明更多人偏好百事的甜度,这一营销活动极大提升了百事的品牌影响力。与此同时,可口可乐通过塑造"正宗"、"经典"的品牌形象,将自身与美国文化深度绑定,其广告语"这是真东西"(It's the Real Thing)成为流行文化符号。这一阶段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产品比较,升级为品牌情感联结的争夺。
全球化扩张时期(1980年代至21世纪初),渠道控制力成为决定饮料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竞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瓶装厂网络,通过与当地合作伙伴的特许经营模式,实现了快速市场渗透。在中国市场,百事公司通过持续加码本土供应链布局,如最新投建的西安食品工厂项目,满足西北七省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这一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供应链效率与分销网络密度上,哪家企业能够更快、更经济地将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哪家就能赢得市场份额。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也是两大巨头从碳酸饮料向多元化产品线拓展的关键阶段,通过收购果汁、瓶装水等业务,构建更加完整的产品矩阵。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饮料行业竞争进入了健康功能创新的新阶段。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和肥胖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碳酸饮料面临增长压力。在美国,传统苏打水消费量自2010年以来下降了30%以。
这一背景下,两大巨头的核心竞争力转向了健康化创新能力。百事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核心市场60%的销量已来自低糖或无糖饮品。可口可乐2017年面世的零度可口可乐已成为该品牌销量增长最快的单品,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销量激增14%,远超公司整体2%的增速。与此同时,功能性成分(如益生菌、膳食纤维)的添加成为产品差异化的新焦点。百事公司近期推出的Pepsi Prebiotic Cola含有3克益生元纤维,瞄准了价值620亿美元的功能性饮料市场。
当前,饮料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朝着全方位体验创造的方向发展。这包括但不限于:健康属性(低糖、功能性成分)、情感联结(品牌价值观认同)、消费场景创新(如音乐节定制产品)以及科技互动体验。
百事公司在中国市场推出的"百事蓝宝"人形机器人,正是为了"为年轻消费者提供未来感十足的互动体验"。乐事薯片在包装设计上玩起"谐音梗",将好吃与好玩结合,创造情绪价值型体验。这种多维度的体验竞争,反映了当代消费者对饮品期望的深刻变化——不再仅仅是解渴的饮料,而是生活方式与个人价值观的表达媒介。
表:碳酸饮料行业核心竞争力演变历程
时期 | 核心竞争力焦点 | 代表性战略 | 市场特点 |
---|---|---|---|
秘方垄断
(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
独家配方保密 | 配方分割保管、法律保护 | 产品同质化低、模仿难度大 |
品牌形象
(20世纪中叶-末叶) |
品牌资产与情感联结 | "百事挑战"、文化符号营销 | 品牌忠诚度高、广告投入大 |
渠道控制
(1980年代-21世纪初) |
供应链与分销网络 | 全球化瓶装厂布局、特许经营 | 市场扩张快、规模效应显著 |
健康创新
(2010年代至今) |
健康化与功能性 | 无糖产品线、益生菌添加 | 健康意识提升、传统产品下滑 |
体验创造
(当前及未来) |
全方位消费体验 | 科技互动、场景定制、情感价值 | 消费者需求多元化、体验经济兴起 |
值得深思的是,在不同发展阶段,配方的重要性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最初的绝对核心,到后来成为基础要素,再到如今作为健康化转型的载体,配方的战略地位经历了"核心-边缘-重新核心化"的演变过程。当前的可乐配方变革,正是这一螺旋上升过程的体现——配方再次成为竞争焦点,但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神秘性和口感,转向了健康属性和成分透明度。
超越配方的价值建构
纵观两大巨头的百年发展历程和全球饮料市场的成功案例,可以清晰发现,配方固然重要,但绝非决定性因素。真正的竞争力来源于情感联结的构建、品牌叙事的张力和多维价值的整合——这些元素共同作用,才能在消费者心中形成难以替代的品牌地位。
情感记忆的载体是碳酸饮料最独特的竞争优势。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早已超越单纯的饮料范畴,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和几代消费者共同记忆的载体。可口可乐在二战期间跟随美军走向世界,被誉为"资本主义的精髓";百事可乐则通过"百事一代"营销将品牌与年轻、反叛精神绑定。
这种情感价值如此强大,以至于在1985年新可乐失败案例中,消费者抗议的并非口味本身(盲测显示许多人更喜欢新配方),而是"记忆中的味道"被剥夺的情感背叛。饮料行业专家指出:"可口可乐的价值不仅在于配方,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符号"。当墨西哥版蔗糖可乐早已通过跨境电商进入美国市场时,两乐更应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营销而非配方调整来满足消费者的怀旧需求。
品牌叙事的说服力构成了饮品企业的软性竞争力。成功的饮料品牌都善于构建令人信服且富有吸引力的品牌故事。农夫山泉通过《长白山的秋》系列纪录片构建"水源侦探"角色,将取水过程转化为自然探秘的沉浸式体验。
斐济水(FIJI Water)则强调"水源生而不平等",宣称其产品从蓄水层到瓶装全程"都不曾受到21世纪污浊空气的污染"。这些叙事不是简单的广告词,而是构建了完整的"科学话语体系"和"情感共鸣框架",使消费者在理性与感性层面都认同产品的独特价值。
感官体验的差异化在配方同质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当基本口味相似时,饮料品牌通过包装设计、口感层次和饮用场景创新来创造差异化体验。圣培露(S.Pellegrino)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为灵感设计瓶标,实现古典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对话。
可口可乐曾推出瓶盖设计独特的"情侣可乐"——需要两瓶可乐相互配合才能开启,创造了新奇社交体验。百事可乐则通过"更多柑橘类香料"的配方特点,塑造与可口可乐"厚重焦糖风味"差异化的清爽形象。这些多维感官体验的整合,使产品从单纯的解渴工具升华为生活方式表达。
表:饮料品牌构建多维价值的主要策略与案例
价值维度 | 构建策略 | 典型案例 |
---|---|---|
情感记忆 | 与文化符号、集体记忆绑定 | 可口可乐与二战、圣诞老人形象关联 |
品牌叙事 | 构建科学话语与情感共鸣框架 | 斐济水的"未接触21世纪空气"主张 |
健康平衡 | 开发低糖/无糖系列与功能性产品 | 两乐Zero Sugar产品线 |
感官体验 | 包装设计、口感层次与场景创新 | 圣培露文艺复兴风格瓶标设计 |
社交货币 | 创造可分享的独特消费体验 | 可口可乐"情侣瓶盖"设计 |
在核心竞争力构建过程中,饮料品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保持核心价值一致性的同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经典配方是百年积累的品牌资产,任何调整都需要慎之又慎。
在可预见的未来,饮料行业的竞争将呈现分层化特征:基础层是供应链效率和成本控制;中间层是产品健康属性和功能益处;顶层是品牌情感联结和体验创新。
饮品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正在从"解渴的饮料"向"健康的载体"和"体验的媒介"演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配方变革只是表象,深层是企业对消费者健康诉求、情感期待和价值观认同的全面回应。那些能够将健康理念融入产品基因、将品牌价值植入消费场景、将供应链优势转化为创新速度的企业,将在未来的饮料市场竞争中赢得持久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