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吨卡车四轮离地、驾驶室倾覆,而重量不足其三成的SUV“纹丝不动”,这场反物理学的碰撞测试,在引爆网络狂欢后,正演变为理想汽车的一场公关噩梦。
发布会灯光暗下,屏幕上播放着震撼一幕:重2.6吨的理想i8纯电SUV与8吨乘龙卡车以100km/h相对速度正面对撞。瞬间碰撞后,卡车四轮离地、驾驶室与货箱分离,几乎倒伏在理想i8前挡风玻璃上。
而理想i9个安全气囊全开,车身结构完好。
点击播放视频
理想汽车高管随即在社交媒体喊话“直播复测”,乘龙卡车则以一场在线超2万人的直播回应,女主播直言“因祸得福”。四天之间,这场始于技术展示的碰撞测试,演变为全民围观的车圈闹剧。

重量悬殊的“反物理”现象
从产品角度分析,理想i8的碰撞测试结果引发广泛质疑的核心在于违背了基础物理常识。在力学领域,质量是碰撞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辆2.6吨的乘用车与8吨卡车正面对撞,理论上乘用车应处于绝对劣势。
然而测试视频呈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场景——重卡“四轮离地、驾驶室与货箱身首分离”,而理想i8“纹丝不动”。这种反常识结果引发了专业人士的深度剖析。
技术分析指出,理想i8独特的“子弹头”造型使其与卡车碰撞时产生了向上偏置的冲击力,加之卡车重心较高,最终导致驾驶室被掀起。
我们可以相信这次测试是真实的,但这只是一次特定条件下的安全验证,而非卡车以及理想i8安全性能的评判标准。
挑衅式公关的恶果
事情发酵几天,理想汽车的危机公关策略被认为过于激进且缺乏专业度。高管公开“约架”的姿态加剧对立。在舆论发酵后,理想产品负责人汤靖公开表示:“相信权威机构的专业,要不来复测一把?”,另一高管张骁随即响应“可以啊,直播都行。”
这种擂台赛式的挑衅迅速点燃卡车司机群体的愤怒。从河北到广西,众多卡车司机拍摄短视频向理想高管下“战书”:“你开i8,我开卡,来撞啊,看谁硬!”网友则高喊“两家老总封闭路段见”,甚至出现“国道见”的危险煽动。
另外,品牌传播中的细节疏忽引发法律风险。测试视频最初未对卡车品牌标识进行打码,导致乘龙卡车被明确识别,引发网友对其安全性的质疑。事后理想才在发布视频中对卡车标识进行模糊处理。
公众嘲讽与网络玩梗
事件发酵过程中,舆论风向迅速转向对理想汽车的集体嘲讽。社交媒体上,“车圈马保国”成为理想汽车的新外号,暗喻其进行了一场“侮辱观众智商”的闹剧。
网友创作热情被点燃。海外社交媒体出现恶搞剪辑,戏称“若有此车,俄乌战争早结束了”;国内网友则创作《黑神话·i8》二创视频,展示i8在美国高速路上一路掀飞各类车辆的画面,讽刺其为“《极品飞车》原型”。
尽管这类言论有失偏颇,却反映了品牌形象受损的连带效应。




网友P图
对手的反击策略
在这场舆论战中,乘龙卡车成功将危机转化为品牌曝光机遇。当理想高管喊话“直播复测”时,乘龙选择在抖音平台开启直播,女主播通读声明并开启福袋互动,直播间在线人数峰值达2万人。
乘龙连续发布系列海报:“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龙的脊梁,无惧挑战”,既维护品牌尊严,又暗讽理想汽车亏损80亿的财务状况。
技术层面,乘龙迅速公布其通过联合国 ECER29认证的相关资料,强调其安全体系遵循“真实场景防护”原则,从技术到数据强调安全性能。
正确公关路径该如何?
1、立即停止挑衅性言论。高管在社交平台的“直播约架”姿态只会加剧对立,应转变为专业、诚恳的沟通态度。承认测试存在局限性,明确说明这只是一次特定条件下的安全验证,而非卡车以及理想i8安全性能的评判标准。
2、回归乘用车安全本质。理想的传播重点应转向与消费者日常安全密切相关的场景:高速追尾防护、电池碰撞安全、侧面柱碰测试等实际高风险场景。
3、联合权威机构重塑公信力。理想应主动邀请行业协会、监管部门共同制定科学的新能源汽车碰撞测试标准,特别是电动车与大型车辆碰撞的安全评价体系。将营销秀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实际行动。
4、发起安全驾驶倡议。针对公众可能产生的“理想汽车不怕撞卡车”的误解,理想应主动发起大型车辆安全避让宣传活动,教育消费者道路安全常识,强调“安全不是对抗,而是避让”。
✦
卡车司机群起拍视频向理想汽车“下战书”的荒诞场景,折射出这场营销闹剧的失控。乘龙卡车直播间里,女主播一句“因祸得福”成了这场博弈的意外赢家——4天内,该品牌单条视频点赞超26.8万,涨粉3万。
理想汽车总部会议室里,公关团队或许正在复盘:当测试机构先称卡车“全新”后改口“二手”时,公信力已和视频中解体的卡车一样碎了一地。
而道路上真正的安全,始终源于对物理定律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而非策划的营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