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Balabala 巴拉巴拉
代理商:群玉山
balabala,是个国民级童装品牌。
在给他做品牌升级之前,我们想基于过往23年,作一次总结,视作继往开来。由此,我们定了三个目标:
第一,立住国民品牌占位,讲只有balabala才有资格讲的内容;
第二,我们23年前的用户,已经从小朋友成为父母,从曾经的使用者变成了现在的购买者。贪心点,对话两代小朋友,以小朋友的故事,求大朋友的共鸣。
第三,balaT陪伴过8000万个小朋友,这必须是一个只有balaT才知道的故事。
从结果上,《中国小朋友》实现了以上目标。
《中国小朋友》
不知道很多年以后
他会不会跟自己的孩子说起
他是如何毫无防备地
目睹一个生命的消逝
那一天
他在心里举办过一场葬礼很多年以后
她会如何形容这件事
一个生命诞生了
她很想大叫几声
大笑几声
两只手
却越发的小心翼翼很可能
他们早就忘了这些事
爸妈只会感叹
穿得正正好好的T恤
怎么突然就变小了呢这些事
也只有我知道第一次负重
第一次在人群中 感到孤独
第一次想逃避惩罚
第一次知道 解释是没有用的
第一次明白
即使付出了所有努力别人也有权利不喜欢自己
第一次求而不得
第一次不想穿姐姐的旧衣服
第一次“我不想当姐姐”
第一次不想退让 但还是寡不敌众
第一次安慰自己 这只是个玩笑
第一次不想放手 也只能放手那么多的第一次啊
像悄悄丢进湖面的石头
湖水
又默不作声地 涨了一点点那是什么
那种无法言说的肃穆与悲悯
那是艺术那又是什么
心被一个人带走 久久不愿归来那是爱慕
那个无法战胜的对手叫什么
他的名字
叫天赋他们无师自通地
学会越来越多的东西
做梦 原来可以如此的光怪陆离
关门 原来是不想从美梦中醒来
男孩学会了羞涩
女孩决定 做一次英雄在一个午后
他们学会了互相照顾在一个清晨
他渴望成为 某一种人我是balaT
二十年来
我陪伴过8000多万个小朋友我拥抱他们的时间
比任何人都要长所有曾经的 现在的小朋友
和我一起回去吧
我们去拜访
成长中的那些隐秘的时刻你究竟在什么时候
第一次发现
世界上没有奥特曼
但有打不完的小怪兽什么时候第一次发现
让哈利波特变强大的
不止是魔法
还有家人和朋友你又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发现
面对这个庞大的 变幻莫测的世界
大朋友 也只是小朋友而已
但时隔半年再回顾,发现能长存于心的,无关数据或结果,而是过程与感受。
以往讲一个群像故事,都要预先全盘设定。
剧情设定好,演员设定好,演员的反应设定好,剪辑框架设定好,文本的叙述范式设定好。
但这次,完全不一样。
没人确定孩子会怎么演,因为孩子就不会演。
一旦一个表情跟预设的不同,所有后续设定,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失效。
我们能做的,就是筛选出最具有广泛共鸣的情节,把有类似体验的孩子,放到真实环境中,期待他们真实的反应。
比如开头鱼摊的那场戏。
这幕戏的原点,是一个生命教育,为什么有些动物是宠物,而有些却会成为食物?
关于是否要让小朋友真的看到这一幕,我们争执了很久。
反而是小朋友的妈妈拍了板,“这是每个潮汕男人早晚要经历的”。
于是,有了这个只拍了一遍,也只能拍一遍的开场。
再比如,送兔子那场。
设定中,并没有交代为什么会被送走,因为过敏还是家里养不了?原因很多,不一而足,我们也不想刻板解读。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不得不放手”,其中内心的较量,才是成长中隐秘而深刻的东西。
这场戏的主角,是整片中唯二的小演员之一。为了让他的演绎更真实,制作组提前三周把这只兔子寄送给他照料。在拍摄时只是引导,如果它现在要被送走了,你会怎么办?
他说,“如果有人比我更爱它,那我应该把它给别人”。
这才有了“不想放手、也只能放手”的那颗泪。
在这里也报备下,最后小兔子跟小朋友,继续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
小男孩跟广场舞阿姨们抢地盘那场,那小子甚至在现场还嘟囔得挺脏的。
幼儿园午睡起来那场,我们在孩子醒来前半小时,悄悄潜进了午睡教室。
架好机器,像等待日出一样,虔诚地等待他们醒来。
所以,所有的睡眼惺忪、迷迷瞪瞪、系得歪七扭八,都是真实记录。
小男孩敬礼,是很多人的泪点所在。
小男孩的爸爸是警察,他见到所有跟这个职业相关的人,都会敬礼。
所以我们也搞不清,他眼神里的,究竟是似懂非懂,还是天然的,对于这群人的信任与向往。
从傍晚跳到华灯初上,那个街舞男孩是个专业选手。
我们在拍摄时,跟他的父亲聊了聊。知道了其实在备赛期间,影片中的程度完全不算什么。
而为了让感受更极致一些,爸爸还在现场提醒男孩保持心率,“不休息了,身体要冷掉了”。
男孩跃起时的呼吸与节奏,虽然隐在音乐之后,却如同暗流,推动了整段的高潮。
最让人心疼的,是吊单杠的两个小姐妹,两个不爱说话的练家子。
上场前,还在对方手上贴贴纸,上场了,率先掉下来的那个还是哭了。
副导演问她为什么哭,她不说话。再问,因为觉得自己输了吗?眼泪,又盘不住了。
对于她们来说,这就是比赛。她们不会管,是否有摄像机在眼前。
……
可能,一辈子只会用这种方式拍一次吧。
完全放弃强设定,让一切处于流动中,在一种不确定的状态里拍摄。
但这就像成长,我们根本不知道成长会带来什么。
接受它,接住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