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今麦郎
代理商:TOPicX斐
小时候,你一定有过些名字不太好听的朋友,
大人说,这叫“歪名好养活”。
所以当“蓝标”找上门时,
我们相信这种看似简单实则随意的背后,
一定蕴含某种神秘东方力量的祝福。
事实证明,这东西确实有点东西:
一年卖100亿、一元水全国销量第一、影帝黄渤代言

一个特别的名字,
当然得配一个不常规的需求:
“4小时拍摄时间内,最大限度使用黄渤,交付4条视频”
拍黄渤不是第一次,
时间紧也不是第一次,
叠buff却是第一次。
有限的时间,黄渤必须拆开用,
brief天天拆,拆明星却是头一次。
掰开了揉碎了,剩下就是眼前的,
1张脸、1句话、1场戏、1瓶水。

找明星代言,核心用的就是那张脸。
毕竟村里的老太太可能不认字,但一定认人。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提升“含渤量”?
AI换脸




明星反对

可以理解

(被网友玩坏的黄渤)
但无论我们还是客户,都觉得这件事足够“有意思”。
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得人上,
一边,用戏中戏的形式,化解艺人的担心,
另一边,创意们亲自出镜,展示决心。

(厂牌创始人斐哥还贡献了自己的荧幕处子秀)
最后,黄渤老师接受了我们的创意,于是有了这样一条片子。
今麦郎蓝标 《黄渤推荐用水》
创意内容简单,
黄渤作为代言人在各个不同的场景下,推荐大家使用蓝标水。
但精细中带点粗糙,粗糙中又有点精细的换脸,
让整个故事变得喜感十足。
虽然受AI使用风险的影响,不得不用回了“落后”的逐帧贴图形式,
至少创意得以保留,这就够了。
毕竟再先进的工具,也是解决问题的,
要是解决不了,赶紧换道别犹豫。

除了靠脸,代言,缺不了最关键的那句话。
蓝标的优势在哪?便宜,性价比高。
劣势在哪?没背景、没故事、没知名度….
没有优质水源、没有品牌故事、没有微量元素….
既然产品“要什么没什么”,
不如转换思路,
想想用户“没什么的时候要什么?”,
品类过度细分带来的选择困难,
让“没什么想喝的”成为消费者面对货架时的习惯性心理。
这时候,让黄渤说什么?
“没什么想喝的,就喝今麦郎蓝标”
今麦郎蓝标 《没什么想喝的,就喝今麦郎蓝标》
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性场景下,
蓝标作为“闯入者”出现在画面中心。
以前或许那个位置属于别人,
但以后你可以选蓝标试试。

找影帝,不让他演点什么,实在说不过去。
演谁?怎么演?跟谁演?
但“演”本身就是个复杂的事,
新设定、新背景,都需要从头交代。
所以黄渤就必须,也只能是自己。
那就让他跟自己演。
黄渤VS黄渤
今麦郎蓝标 《黄渤的独角戏》
这是场全靠台词和表演撑起来的戏。
“现实的黄渤”向“蓝标瓶上的黄渤”发出一个个灵魂拷问。
“没背景”、“没故事”、“卖了100亿还没什么人懂你”….
这样极易引人联想的双关,简直专为爱吃瓜的群众量身设计。

露的脸、说的话、演的戏,
黄渤已经把能干的都干了。
但不知足的我们觉得,
一切似乎又太顺了。
没点矛盾么?得有点矛盾啊!
比如这100亿的功劳,到底算谁的?

(分“功”是个麻烦活)
就冲这个,水跟黄渤就得有点矛盾。
今麦郎蓝标 《一支很水的访谈》
我们给了蓝标一个“踏实又略带点骄傲”的性格
这种实诚让原本斤斤计较的“争功”,
变得情有可原
最后黄渤的加入,
则让整个事件,
彻底变成一场无厘头的黑色幽默。

在一个命题下,我们尝试了四种不同风格的表达
或严肃、或戏谑、或“很广告”、或“不那么广告”
不是卖弄技巧,而是一种对「固化表达」的警惕
对将创意当作「熟练工种」的怀疑
习惯是「工作者」的朋友,却是「创作者」的敌人

客户:今麦郎蓝标
代理公司:TOPic&斐
文案:赵斐、大碗、刘杨、达达、烟囱、常琦
美术:菜园、惠妮
阿康:静怡、献计
导演:尹君来
制作:共同制作
领衔主演:蓝标水
特别出演:赵斐、大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