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消费升级与分级并存的当下,"高端化"被不少企业视为突破增长瓶颈的捷径。在一批定位公司的推波助澜下,一场席卷商业界的"皇帝的新衣"闹剧正在上演:从高端羽绒服到高端酱酒,从高端水果到高端零食,几乎每个品类都有品牌争相贴上"高端"标签,试图用华丽的包装实现品牌的跃迁。
然而热潮退却,“高端化”并未给企业带来预期般增长,相反,盲目跟风的高端化战略,让越来越多品牌频频翻车:营收断崖式下滑、品牌信任彻底崩塌、门店大规模收缩、市值蒸发殆尽……一场由“皇帝的新衣”引发的淘汰赛正在加速。
良品铺子:高端零食梦的破碎
良品铺子曾高举“高端零食”大旗,从产品、门店到营销全方位向高端靠拢。在产品上,精选原料、优化工艺;门店设计上,营造精致舒适购物环境;营销端,强调品质与独特体验。但市场反馈却不尽人意,2022年,其营收达到94.4亿元高点,之后连续下滑:2023年降至80.46亿元,2024年仅71.59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28.29亿元,同比大跌27.21%。

尽管2023 年底良品铺子启动大规模降价,却难敌量贩零食的冲击,零食很忙、赵一鸣凭借“工厂直供+白牌低价”模式横扫零食市场,让良品铺子降价策略失拜。在过去18个月,良品铺子净关闭848家门店,老员工大规模离职,市值蒸发超80%,彻底撕碎了"高端零食第一股"的华丽外衣。
百果园:高端定位拖垮的水果零售第一股
百果园与良品铺子可谓是一对难兄难弟。过去百果园凭借“放心买·随心退”的三无退货承诺,从街边一家不起眼的水果小店,成长为“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
在2024年初,百果园启动"黄金十年战略" ,将原有的“好吃”战略,升级为“高品质水果专家与领导者”。谁知新战略开局即溃败,全年营收下滑15%,降为102.7亿元,亏损3.86亿元,门店净减少965家,股价全年暴跌80%。

消费者的抱怨也与日俱增,用户吐槽百果园价格过高、“随便一买就是一二百”、“月薪2万都吃不起”,更有人投诉在门店高价买到烂果。面对舆论风波,董事长余惠勇却称“不会迎合消费者,而要教育消费者成熟”,此番“爹味”回应进一步引发公众舆论危机,彻底消解了品牌长期以来建立的信任感。
良品铺子、百果园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高端化热潮"的缩影:
酱酒界的习酒:标榜“大师与时间的杰作——高端酱酒领先”,一度沦为行业笑谈。

雪糕界的钟薛高:被贴上“雪糕刺客 标签,逐渐被消费者抛弃。
榴莲界的洪九果品:因价格虚高、品质不稳定,难以获得消费者认可。
火锅界的凑凑:以“高端台式火锅”自居,但高客单价未能匹配差异化体验,市场竞争力持续下滑。
建材界的简一大理石:“高档装修,不用大理石,就用简一,简一大理石瓷砖。”因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增长陷入停滞。
牛奶界的谢添地:试图以“一杯好奶、听天由命”切入高端市场,因品牌力不足、定价过高,未能打开主流市场。
茶饮界的奈雪:长期绑定“高端茶饮”标签,但未形成品牌溢价,客单价持续下滑,高端标签名存实亡。
鲜奶界的朝日唯品:曾是高端鲜奶的标杆品牌,居高不下的价格使其受众狭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零售界的迪卡侬:尝试高端化后遭遇反噬,涨价后即未能抓住中产,反而丢失了核心大众客群。
烘焙界的虎头局:高成本与高定价难以为继,最终陷入经营困境。
这场品牌集体翻车背后,不仅是新消费时代消费环境的变化,更暴露出许多品牌对“高端化”战略的误解。

品牌在高端化的过程中,必然面临一系列内在的、难以调和的核心矛盾,这些矛盾,正是 “皇帝新衣”被戳破的根源。
规模矛盾:越高端,受众人群规模越小
高端化的本质是价值驱动,而大众化是规模驱动。定位越高端,受众人群基数就越小。许多品牌在高端化过程中陷入“既要……又要……”的战略骑墙中:既要高端形象与定价,又企图覆盖大众消费人群,这种模糊的战略导致资源分散、模式冲突,无法精准满足任何一类客群的需求。

良品铺子的溃败正是既想维持“高端零食”标签,又想覆盖下沉市场,结果既没留住高端客群,又被量贩零食抢了大众市场,导致高端零食梦支离破碎。
信任矛盾:越高端,品牌的容错性更小
价格越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品质、服务、体验等维度的期待值越高,对瑕疵的容忍度越低,他们愿意为高品质支付溢价,但品牌必须兑现“高品质,高价值”的承诺,任何细节失误都可能引发信任危机。

相反,大众品牌的容错性往往更高。当蜜雪冰城被曝光使用隔夜水果,社交媒体却上演“守护雪王”的行动,“他都不嫌我穷,我凭什么嫌他用隔夜水果”的调侃,将食品安全危机转化为全民玩梗的狂欢。而奈雪的茶却因“面包发霉、水果腐烂”等问题被骂上热搜。
价值矛盾:越高端,价值感知要更强
消费者愿为高端付费,本质是为“稀缺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买单。高端品牌价值点要足够尖锐、要能一刀捅破天,要足够清晰,使用户一秒感知,让消费者觉得“贵得合理” 才是关键。产品的价值分为功能价值、体验价值、情绪价值、身份价值、资产价值,当产品叠加的价值越多,消费者对价值的感知就会越强。
成本矛盾:越高端,品牌的维护成本越高
高端定位要求从原料、研发、形象到营销的全链路高投入,供应链稳定性、成本管控能力面临极大挑战。一旦销量未达预期,高固定成本便会迅速反噬利润。虎头局、凑凑、洪九果品等均因无法平衡成本与规模而陷入困境。
心智矛盾:越高端,心智认同的周期越长
高端定位的建立是一场持久战,品牌要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高端形象,不是短期营销轰炸能实现的,需要在一个很长的周期,坚持长期主义,持续不断的传递品牌核心价值,才能在消费者心智中扎根“高端”认知。

高端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过去小米年年喊着高端成了,但在高端化的路上,小米一直走的很艰难。直到通过与徕卡合作、推出折叠屏手机、推出小米su7ultra、不断刷圈纽北赛道,才逐步扭转用户认知。而多数品牌急于求成,靠广告给自己贴 “高端” 标签,终究是“皇帝新衣”式的自欺欺人。
文化矛盾:越高端,越要形成文化认同力
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高端品牌,往往超越了产品功能层面,构建出与目标客群深度共鸣的文化内核。产品易被模仿,而文化认同无法复制,这是高端品牌最深的护城河。

从“Just Do It”到“活出你的伟大”,从乔丹、科比到詹姆斯,耐克始终将品牌与“突破极限”“自我超越”的价值观绑定。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双鞋,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与身份象征。这种文化共鸣构建了坚实的品牌护城河,是其持续保持溢价能力的根本。而大多数企业的高端化,仅停留在“产品升级”的层面,未能打造出文化认同力。

真正的高端,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从来不是“披外衣”,而是“练内功”。品牌要想跳出翻车怪圈,必须规避三大误区:
高端不是定位问题,而是价值问题
规避 “口号式高端”的投机心态,用实打实的品质、体验、价值、文化支撑定价。消费者认的是“值不值”,不是“喊得响不响”,没有价值的 “高端”,就是自欺欺人的 “皇帝新衣”。
高端不能骑墙,必须聚焦,敢于“舍”才能“得”
规避“骑墙式战略”,要敢于放弃大众市场,聚焦资源服务核心用户;唯有聚焦,才能把 “高端”做扎实。
高端没有捷径,唯有长期主义,别做 “短期投机者”
放下“快速收割”的心态,用长期主义构建心智认同与文化护城河。高端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意,而是日久见人心的积累,没有持续的投入和坚持,高端外衣终将褪色。
唯有如此,品牌才能跳出翻车怪圈,真正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最后品牌军师陈华明送一句话给所有陷入高端化焦虑的企业家:真正的高端,不是让消费者仰望你,而是让消费者信任你;不是把价格标高,而是把价值做高。否则,再高端的形象、再响亮的口号、再华丽的外衣,也遮不住“皇帝没穿衣服”的真相,避免不了翻车的陷阱。
期待与各位企业家携手,褪去浮躁的外衣,共同将品牌推向价值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