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
网友们惊呼:外资巨头也撑不住了?连咖啡之神都要认输? 也有不少人清醒地指出:这是全球化巨头在中国市场进入深水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主动进化。
无论是哪种解读,它都指向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外资品牌曾经闪耀的舶来品光环正在加速褪去。

当年,星巴克进入中国时带来的“第三空间”理念、绿围裙文化、拿铁社交,曾是国际品味和高阶职场社交的象征。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中国咖啡市场从稀缺走向饱和,从仰望国际走向本土自信。
当瑞幸、Manner等本地品牌以“价格战 + 爆品创新 + 数字化效率”发起全维度冲击时,星巴克这套打法似乎失去了魔力。
星巴克中国的战略调整,正是向市场发出的一个清晰信号: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不再被视作舶来品神话,而是要学会成为中国品牌。

星巴克的困境它折射的是过去十年间,中国市场经济成熟度提升后,外资品牌正在经历一场集体阵痛,其核心痛点可以归结为三大时代考题:
1. 消费端变了:不再为第三空间付溢价
初代白领走进星巴克是为了社交标签和仪式感,而如今的Z世代需求的是情绪价值、性价比、和快速。咖啡不再是纯粹的社交场所,而是快速获取能量的功能性饮品。
当一杯瑞幸的咖啡价格降至10元以下,星巴克坚持的高溢价,就很难仅靠“第三空间”来支撑。消费者不再是品牌的追随者,而是现实驱动下的理性决策者。
2. 竞争格局变了:本地品牌发起全维竞争
外资品牌往往遵循一套全球标准和年度规划,但在中国市场,竞争的卷度和速度已经超越了所有外资品牌的想象。
本地品牌能做到一周上新、两天测试、一夜出圈。瑞幸一边玩补贴和下沉市场,一边用生椰拿铁、酱香拿铁等爆款,将产品创新变成了组织能力。Manner则以极致的效率和极简的门店,抢占核心商圈的效率场景。
而星巴克的决策链,往往需要绕过半个地球,这种总部拍脑袋的慢速模式,在中国速度面前,显得笨重且水土不服。

3. 文化逻辑变了:从国际品味转向本土自信
过去,外资品牌代表着国际范儿,消费者渴望融入这种文化。现在,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空前高涨,他们需要的是懂我、快我、跟得上我的品牌。
比如“联名茅台”的酱香拿铁引爆社交媒体,成功地将咖啡饮品与中国白酒文化结合,制造了巨大的情绪共鸣和社交货币。而星巴克相对保守的联名和产品策略,未能充分激活文化势能。

星巴克并非孤例,这种本地化收编并非新鲜事,而是一场外资巨头集体完成的成人礼。回顾过去十年,从快餐巨头到零售品牌,这条路径清晰可见,其核心逻辑始终在于获得“本地资本 + 独立决策权”。
最著名的案例当属麦当劳中国,早在2017年,麦当劳就将80%的股权转让给中信资本等本土投资者。此举的意义远超于资本层面,它获得了加速下沉市场布局的快速决策权,并推出了更贴近中国消费者的运营模式。

另一个成功的典范是肯德基和必胜客的母公司百胜中国。百胜中国在2016年分拆独立上市,其核心目的正是强化中国本土团队的自主运营能力,彻底摆脱全球总部的战略束缚。正是这种自主权,让百胜中国能够迅速推出川味鸡、螺蛳粉披萨等本地化产品,并在夜宵档等新消费场景中占据先机。
甚至连新进入的品牌,如Popeyes中国,在2023年被安佰深中国团队接手后,也迅速将战略核心转向本土化重塑,推出了糯米鸡汉堡、桂花拿铁等本地风味,并用国潮文化进行包装。
这些先行者的案例都证明了:从全球复制到本地重塑,外资品牌必须放下身段,从输出标准变为输入灵感。

面对激烈的竞争,星巴克若想重新找回引领力,需要将战略核心从全球复制彻底转型为本地重塑与数字化驱动。
这不仅仅是换个CEO,而是要进行一次从产品、决策到体验的基因重构。
产品创新:从慢速复制到爆款制造
星巴克突围的第一枪须打响在产品创新上,这也是它最大的短板。瑞幸的成功不是靠补贴,而是将产品研发变成了一个“数据驱动的话题爆品制造机”,每一款产品都是一次社交货币的发行。
这意味着星巴克可以建立起“口味偏好AI引擎”。通过大数据分析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口味偏好,实现“千人千味”的快速产品迭代,彻底告别每年两次的季节限定模式。
有三点是星巴克可以发力的方向:一是深挖中国文化,如将立秋桂香拿铁、冬至糯米拿铁等文化元素融入菜单,让产品自带传播属性。二是将产品研发权力彻底下放,让新品在市场快速试水出爆款;三是将创新节奏从年缩短到月,以效率应对竞争。
组织决策:摆脱全球总部的束缚
在中国速度面前,低效的决策流程是致命的。星巴克若想跟上本地品牌一周上新的节奏,必须在中国建立完全独立的总部,一个拥有自主权、自负盈亏、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管理中枢。
这要求从选址、产品上新到营销推广,所有权力集中在中国本土高管团队。供应链必须实现柔性化,能快速响应本土爆款原材料的需求,而不是依赖全球统一采购。
同时,彻底将核心研发团队放在中国,让研发人员真正理解“中国式咖啡”的口感和营销逻辑。

品牌年轻化:重构数字会员体系
星巴克的品牌语言沉淀太久略显精英,而当下的消费者,更看重参与感与共创感。瑞幸的App和会员体系像是一个数据驱动的实验场,将用户精细化运营成复购引擎。
星巴克虽然拥有星享俱乐部,但体验仍偏向传统。未来数字会员体系核心在于实现更深度的私域互动和用户参与感,星巴克需要重构其小程序或App,推出如口味共创、投票上新等用户参与机制,让用户从消费者升级为品牌研发的合伙人。
同时,必须利用会员数据,实现更精细化的用户分层运营,精准推送优惠和新品信息,彻底告别传统的广撒网式营销。
除此之外,增加积分兑换、数字藏品、联名IP等数字玩法,用数字资产强化用户粘性,才能真正打造出符合Z世代需求的年轻化体验。中国年轻人不只是喝咖啡,他们更渴望参与共创品牌的故事。
门店体验:从第三空间到内容发生地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理念曾经是神话。但在短视频、移动互联时代,第三空间可以进化成内容空间。
未来的门店,不只是一个喝咖啡的地方,更应该成为生活方式的舞台:首先是空间功能重塑,打造“办公+社交+内容拍摄/直播”三位一体的门店模型,满足现代职场人士的多重需求。
其次,要深度结合地方文化、历史建筑,打造城市限定店和文化主题店,赋予每一个门店独特的社交和打卡价值。
最后,通过举办常态化的咖啡文化课程、独立音乐沙龙、青年共创活动,将门店从消费场所转变为内容发生地和社群连接器。只有当星巴克重新找回文化的引领力,它才能重新定义自己的品牌溢价。
星巴克战略调整的故事,其实是所有外资品牌在中国的缩影。 中国市场的逻辑已经从“洋品牌=好品牌”的盲目追随时代,进入了“你得更懂我、更效率、更有趣”的挑剔时代。
过去,外资品牌来中国是输出标准;现在,必须学会输入灵感,从本土市场汲取创新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