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说:你平时读那么多书,能不能专门读一读移动互联网。其他书不要读,把移动互联网的书读上50本。读深读透研究透。
其实,当时我正在读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从后汉一路读到了大宋,正准备读蒙元。于是停下来,开始读互联网。
但今年这么密集地读,自觉对互联网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互联网营销类,比如电商、互动、粉丝、社群、场景等。
它代表什么,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哪些冲击。这个时期集中读了李善友、三体、量子物理、克里斯滕森。
变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业,以及广告公司应如何进行组织变革、流程再造以提高创意产出的效率、适应这个互联时代。
所以最近几个月读的是精益创业、从0到1、创业维艰、激活个体、联盟等等
两相对照、交相印证,融会贯通、高屋建瓴。这便是孔明所谓的"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让作者跟随你的思路,而不是你跟随作者的思路。使用你的词汇,让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提出你的问题,让作者们为你解答。
主题阅读就像一场庭审,你不是原告或被告,而是法官。你要面面俱到,小心求证,从作者原文中寻找证据。
伟大的德鲁克先生就是这样。每隔三四年,他就会挑选一个新的主题来研究,无论统计学、中世纪史、日本艺术或是经济学。
或许,一个主题花上三年也未必精通,但至少你对这些主题有了基本了解。
看过我前几年读书报告的盆友们会知道,我一年通常阅读两到三个主题,甚至是六七个。
一个人的电商,这个书名下面还有一句话:运营策略与实操手记。许总谈电商运营策略呢,视野宽宏。谈实操手记呢,又精细入微。能同时做到这两点,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文字十分耐看(对于一本商业书籍来说,能做到这点太难了)。
许总是凡客体的操盘手,在书中分享了很多心得,又详细讲述了他自创品牌初刻的故事。叫我觉得吧,书中有许多内容是本应秘不外传的,但许总都原原本本讲了出来。
一本书读懂电商时代的品牌运作(而不止是读懂电商品牌),那肯定就是这本了,极有价值,我强烈推荐。
广告1.0=传播,广告2.0=沟通,广告3.0=社交。
徐志斌老师在《社交红利》一书中,将社交总结为"信息X关系链X互动",就觉得十分动人。到《社交红利2.0》总结引爆的四大定律,极为精当,在传播中亦可借鉴。书中第三章,篇幅虽短,但谈到敏捷开发、组织变革,启人深思。
我开始认为广告业也需要精益方法(多版本测试广告、极人群体验证洞察、快速迭代创意、随时废弃idea),也需要新的组织架构(小团队、自管理、细胞化),以提升创意效率。
场景,是我近两年习得的最重要的营销概念。它有点类似于约瑟夫·派恩在《体验经济》一书里的"舞台"。吴声将体验从属于场景,我则认为场景从属于体验,是体验的舞台。
在过去,营销的核心是需求,广告也是在洞察需求,满足需求。就像菲利普科特勒所认为的,营销是什么?需求管理。
但需求作为营销逻辑的起点,其困境在于,传统营销只是在定义需求,它并没有深入挖掘需求何时处于激发状态,何时处于沉寂状态。当时用户需求处于激发状态,需求才会产生购买。
这就是场景的重要意义。因为需求在场景中发生,场景是连接产品与用户的中介。
不过要为产品设计场景,重点要考量场景中人的情境与意境,正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境。以意造境,由境生情。
这就是我个人的理论模型,体验品牌=情境*意境/场景。是谓品牌三境论。
顺便说一句,吴声的观点引人入胜,但个人感觉整体有点乱,不明白他对场景的定义到底是啥,我也不太赞同用场景打包一切。
《互联网世界观》,是元观念,为后面的理论铺路。观念不转变,行为就不会改变。我们谈创新,其实最难的是观念突破。有了互联网世界观,然后才能《颠覆式创新》。颠覆式创新,是方向感。要依据行业的价值网(与蓝海战略的价值链有相似之处),在行业的主流产品性能改进以外,找到新的性能改善方向,比如低价和方便,从而颠覆掉整个行业。
读完这本,再读《产品型社群》。产品和社群,是战略。产品、社群、自组织,这是李善友的互联网七字诀。产品是入口,社群是商业模式。但是,在产品开发并推出市场的阶段,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办?恩,第四本书,《精益创业方法论》。这本书是方法论,即采用MVP方法,以最小成本进行试错,验证。
不过呢,李善友的书中有大量内容是来自其他理论,比如《颠覆式创新》来自《大爆炸式创新》和《创新者的窘境》,《精益创业方法论》完全就是《精益创业》一书的读书笔记。
还有一点呢,李善友的登高四书、许晓辉的《一个人的电商》,还有黎万强的《参与感》,我把它们称之为“小米系”,因为小米都是他们的核心案例,在思维上他们是同构的。陈格雷老师跟我说,研究互联网思维,不能只看“小米系”,除了BAT、360,还要看傅盛和王兴。这句话讲得太好了,不过这二位呢,我还没看到有什么研究他们的书,主要还是看他们的一些文章、发言、访谈。
除了读的书,今年我的工作也在越来越互联网,一整年都在做与网络、互动相关的工作。那么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对互联网的关注就不只是思维和观念上的,更是实操性的。
最近几个月一直在思考,广告公司的工作流程、组织架构应当如何变革,以适应这个互联的时代。因为原来的流程架构,工作起来越来越吃力。
这正是我推崇《激活个性》的原因所在,它讲的正是互联时代的组织新范式,个体不再是组织的螺丝钉,而是共生关系。组织必须打开内外边界,组织不必追求稳定均衡,而应保持一种混沌状态。未来公司应该有组织,无结构。
正如我写在书边的一句评选:广告公司,应该永远是一家初创公司。
应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迪,推荐有同样疑惑的朋友认认真真读一遍这本书。不对,是读几遍。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Marty Cagan
《反枯燥:游戏化思维开创商业及管理的新蓝海》亚当.潘恩伯格
《疯赞:以真诚的社交互动激发消费者对品牌的持续追捧》
你们把三体当成科幻小说来看,我把三体当作商业寓言,黑暗丛林是互联网生态,降维攻击是互联网思维。
至于量子物理,李善友说,不懂量子论就不懂互联网世界观。而我们大多数人,高中学完牛顿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电磁学就再没接触过物理了。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人的物理观念还停留在19世纪。想想这个,还挺令人震惊的。
《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马特·里德利
几本关于人类起源和基因的书,推荐读一读《人类简史》和《先天后天》,前面说到,今天大多数人的物理观念还停留在19世纪。其实我们对人类起源和物种进化的观念也停留在19世纪。
读历史的话,强烈推荐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绝壁是最佳中国史入门。
最后呢,我特别喜欢张大春的《大唐李白》,它就是我自己想写的小说类型。大唐李白的第三部《将进酒》2015年中已出版,准备2016年读。第四部《长相思》,还不知道作者几时写完。

本文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平台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