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在大街小巷,或就环顾你的四周,你可以留心看看各种“用词”。
看看它们都是什么?都代表什么?
比如我的右手边是“洁柔”,上面写着大大的“可湿水”“面纸”;我的窗台上放着“BOSE”飞盘,左边是“复方甲氧那明胶囊”;窗外,楼下的商户贴着大 logo:“匠心手艺”“永春园”,就连日历上都贴着名字“source code capital”….
在我看来,它们都代表着“需求”。
所有的需求都可以有一个解决方案,所有的解决方案都要被命名和描述。
任何需求,都对应着一个“词”。
一个词,就是一个需求。
2.
上面是我们现代人类每天面对的“词语世界”。
因为有需求、要解决,所以人们会记忆 、搜索这些“词”。你会发现,它们大部分是下述两类:
品类名和品牌名。
品类名,它是一种“普通名词”。比如“面纸”、“音响”、“capital”、“短视频”,指代一类事物。它们本身就在描述“需求”。
抽象品类名称比如“播放设备”,或新造组合如“轻量化户外”,因为它们不直接描述需求,所以无法用于沟通、无法被购买。
品牌名,它是一种“专有名词”,是特定公司、产品、服务的名称,比如“洁柔”、“BOSE”、“抖音”。它的特点很鲜明:成为共识后,才成为了“需求”。共识之前,它只是小部分人的狂欢,集合小部分人的意志和理想。
语言近几千年才诞生、各种新型词汇近200年才出现,现已经充斥我们的一切界面。
不过,既然一个词就是一个需求,那这些词怎么转化为实在的生意呢?
3.
“词”,被我们记忆、搜索、转化:
这事关一项巨大商业核心逻辑 —— 即,连接。
供-需-连的“连”。
比方说,超市是一个大货架,它用品类名对接需求。实际上街道也是货架,上面摆放着“牛肉拉面”、“湘菜馆”、“便利店”这些需求。
线上渠道无限货架的出现,又改变了一切,比如上个时代中中最凶猛的信息货架:搜索引擎。
我们服务的一家旅行行业客户,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做到了中国规模第一,而它们依靠的核心技术叫“ seo”。它们和 Google诞生于同一年,1998年,也是中国最早把该业务放在网络上经营的。新渠道带来了用户自主搜索行为,这也带来了巨大的早期红利,也塑造了一家企业长达27年的主要获客手段。
对于大部分一线城市的 marketer,seo 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力量。作为一种强大的渠道策略,用户输入需求词(主要是品类词) —— 而平台算法协助找到它判断“最能满足需求”的内容/信息。
善于发现规则和创作内容的人,由此获得了最强大的被动流量渠道。
小声说,我们自己也受益于此🤫
4.
不过,14年的张一鸣,就已经坚信一件当时看起来很离谱的事情:“推荐”会取代搜索。
现在看,虽然这没有完全实现,但“推荐”已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巨大媒介/渠道交付场。
推荐的feeds 流成为了当下人们获取信息、商品的重要渠道。它越猜越准,让用户几乎不用自己输入、点一下手指、甚至形成主观想法。
你知道人是这种生物:
“如果可以不做任何事就能收获,那么人一定会倾向于选择不做任何事!”——我们喜欢被 feed。
推荐会消灭“搜索关键词”这一行为么?
很难说。搜索关键词已经是一个相对简单、精准的行为。不过即使推荐无法“消灭”搜索,它已经在深度的改变人们的需求方向、偏好和口味,甚至直接影响人们搜什么词 。
就像视频号评论区右上方的一小行蓝字一样:

推荐引导搜索行为,而内容引导价值排序。
5.
连接供需是人类最巨大的生意之一,关于“连”的故事还在激烈演化:
现在人们说“下一代平台入口可能是 ChatGPT”。
PC互联网时代带来“搜索”,移动互联网带来“推荐”,AI入口似乎混合了这两者:
输入提示词“搜索”,AI生成“推荐”。这会不会带来一种前所未有、更加强大的 feeds?
我和朋友戴老师交互了一下,他的思考是“ai 是否加速主观决策意识让渡”,我倾向于同意。只不过我想:人该会懒还是会懒,该创造的还是会创造,其区分器还是社会的根本阶层规律。

可能永远都是“少数人”输入,然后创造解决方案。
6.
可以分享的公开情报是,不论阳狮、wpp 这样的大型广告集团,还是传统Seo agency,都早在密集尝试和推荐「GEO」 ——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e,试图帮助企业在下一代入口抢占流量先机。
但GEO 的逻辑我认为某种程度上低估了AI 的应用。
从文,到图,到视频,信息渠道的发展是简化方向。用自然语言的AI CHAT 还是太复杂了。
它应该不会是那个又宽又泛的入口平台。而更应该成为一个又窄又深的神器,赋能每一个创造者。
7.
这又让我回到个人的一个长期议题:语言会带来智能么?
本次AI 浪潮起源于“大语言模型 LLM”。也就是说,现有 AI 是基于人类现存巨量语料+对语料的分析能力而形成的。这让我有理由相信:语言具有什么特性,基于AI们也会展现出相关特性。
有篇在 nature 发表的论文我收藏了许久,因为它比较颠覆我的认知:《语言主要是一种交流工具,而非思考工具》。

核心论点:“神经扫描表明大脑的语言区和思维区域可以分开工作。人类在婴儿时期也会产生某种“思考” ,但婴儿并不懂语言。”
这种观点打破了长久以来,语言学家认为的“语言决定思维论”。
其实,我们也很容易自证:人在决策午餐要吃什么时,大部分情况会想象食物的视觉形象而不是语言词汇(比如🍗而不是“鸡腿”)。
语言自然不是广义思维/情感的必要条件,这当然没问题。
那我不禁要问,基于语料训练的 AI 呢?它是否也不过就是个高级版的“猜你喜欢”?
8.
即便如此,我依然相信,语言对深度思维太过重要。
信息如何被整理、呈现,极大的影响信息如何被理解、记忆。这造就了我们的流行文化、网络梗、消费主义、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叙事….这些是“连接”所带来的必须副产品。
但不仅是对于大众,对于2B决策、企业内部,我们任何工作,都要首先界定词语。
营销人每天构建各种叙事,也容易常常忘记自己活在这些叙事中。有些是真实的需求,有些则是伪造的洞察泡沫。

用词,除了反映了我们的认知和经验,也进一步决定了我们认知-思考-行为的精确度。
我们要尽可能成为那个 clear thinker。
9.
宝洁著名的前CEO雷富礼,极为重视内部战略的语言。
当时他为内部提出三句话,作为宝洁品牌成功的基础原则,同时,也作为所有关键员工的认知统一工具。

这三句话是:
- The consumer is the boss(消费者是老板)
- create more values to consumer(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
- win the two critical MOTs(赢得两个真理时刻)
简洁、清晰,任何人都容易记忆和表达。
当然,战略并不是语言、话语本身,战略也不是纯粹的指导方针。但内部叙事,是建立共识、从而保障决策落地的关键一环。

年初,我们给客户 Momcozy 内训时,诞生了一句我很喜欢的口号分享给大家:
“共识,产生于共创。”
尤其在每个人都可以用 AI 给自己生成一大堆“战略”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