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为企业家2小时分关于企业增长的问题。在提问环节中,大部分老高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我(企业)如何增长。
事实上,企业如何增长或者说企业如何实现增长(短期or长期),这不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一个价值与竞争空位的终极思考,换句话说回答增长的问题首先不是how,而是why。
- 是不是我做出了好的产品我就可以增长了
- 是不是我的渠道分销搭建完了我就可以增长了
- 是不是我的roi稳定在一个度上我就可以增长了
关于上面的三个问题,你的回答是什么呢?事实上,这些都是工具、是指标,是how,而不是why。


关于增长首先是
回答why的问题
德鲁克非常坚定的一个观点——“关于任何一个机构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营成果仅仅存在于外部。企业经营的成果是满意的顾客;医院经营的成果是痊愈的病人;学校经营的成果是学生学有所成,并在十年之后学有所用。至于在组织的内部,一切都是成本。
营销就是发现顾客,连接顾客,与顾客构建并深化关系。创新就是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更便宜更好的产品。这都是在做让顾客满意的事,并且是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所以德鲁克才说——企业只有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
为什么增长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why——道理很简单,只有顾客满意才会买单,企业才会产生经济绩效。
也就是说:当一个企业面对增长的问题的时候,首先是个大问题、是个战略问题、更是一个顾客价值理解与创造的问题。而绝非是一个小问题、一个产品问题、一个渠道问题、一个roi转化的问题。
为此,要回答增长的问题,首先要跳出产品来看。你的企业为顾客创造的长期的价值是什么、你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的差异化是什么、你的所长期经营的那个竞争空位是什么。

产品、价格、渠道、推广甚至营销都只是工具,而竞争空位的发现才是回答增长问题的核心。对于,可口可乐而言是正宗可乐;对于,百事而言是新一代的选择;对于,美的空调而言是变频;对于,你的企业而言是什么呢。
你的企业所创造的独特的、差异化的价值——竞争空位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你是否能够清晰、准确的回答。换句话说:产品、价格、渠道、推广都是企业内部,竞争空位是企业对于外部的价值理解、洞察。你如何理解价值(竞争空位),你就如何创造价值(产品、价格、渠道、推广)。
- 对于元气森林来说第一个无糖气泡水,就是他的有利位置
- 对于三顿半来说第一个精品速溶咖啡,就是他的位置
- 对于妙可蓝多而言,占据奶酪棒成为领导者就是他要去的位置
- 妙飞来说,在于妙可蓝多的竞争中,占据0蔗糖这个点,就是他的位置
再比如:对于蜜雪冰城来说,这个位置是1万家渠道店的规模优势造就的极致性价比(低价本身不是战略,基于规模优势的低价策略才是战略),对于同样是奶茶的和颜悦色来看守长沙比战武汉更有价值,成为长沙文化的代表是和颜悦色的绝佳位置。
从行业上看有行业市场价格段、从品类上看有品类分化与品类特性,从竞争角度看有前浪在、更有后浪来。孙子兵法讲: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可千里会战,知道在哪里开战、选择在哪里开战,比开战这个动作更重要。


其次是
回答what问题
what不是产品,是理解用户、理解消费者行为。站在消费者行为的角度下,描述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触达关系的强弱。
产品是用来与消费者交换的
品牌是用来与消费者触达的
比如我们以一个公式来具体展开。生意的基本逻辑:曝光 X 点击 X购买 X 客单价。
why解决与消费者沟通的价值问题(说什么),what解决与消费者沟通对象问题(向谁说):具体可以看下图,下图是将AARR模型与5A人群结合而形成的覆盖、触达、转化关系。
事实上,AARR模型的使用要结合人群(消费者)行为,来理解曝光、触达等问题。大部分的触达效果差的原因,在于对人群的理解。当然,这里只是以一图来说明。事实上,品牌的阶段、营收的规模等与其他一些因素是决策的关键。换句话说,企业所处的阶段不同,触达的逻辑与对象是不同的。
- 曝光人群—O/A1
- 点击人群—A2/A3
- 购买人群—A4/A5
- A1:aware:了解(被曝光人群)
- A2:appeal:吸引(浅互动人群)
- A3:ask:问询(深互动人群)
- A4:act:行动(购买)
- A5:advocate:拥护(粉丝用户)

品牌通过发起动作(图文、短视频、广告、新闻等)完成对目标消费者的曝光、触达、互动、转化、沉淀、激活。在此过程中,触发用户的行为从被曝光人群、浅互动人群、深互动人群到购买人群、粉丝用户。
- 曝光、触达、互动、转化的过程都可以称之为:种草
- 品牌向消费者种草的目的是,消费者拔草。
以往,传统品牌是通过CCTV+明星,种草
如今,新消费品牌是通过图文/短视频+KOL,种草
增长的不同阶段种草的重点不同,从品牌原点人群到竞品、从品类到跨品类、再到场景。通过不同阶段的种草,一方面提升种草面积,提高曝光人群基数;一方面加深种草密度,能够占领用户心智。


最后是
回答how问题
以什么样的产品,通过什么样价格、选择什么样的渠道组合,以什么样的形式推广给潜在的目标顾客;通过什么样的内容、场景、KOL覆盖潜在目标消费者。
01,内容放大
什么是内容,围绕产品卖点而组织的图文。比如:在各家牛奶品牌都在打天然牧场的背景下,认养一头牛从奶牛开始,以什么样样的牛,孕育什么样的奶为产品卖点,通过围绕奶牛的饮食起居来做内容衬托卖点。
比如:
- 品牌层:奶牛养的好、牛奶才会好
- 企业层:我们不生产牛奶,我们只是替用户饲养奶牛
- 推广层面:心情好、吃得好、住的好、工作好、出身好
02,场景渗透
场景:有关人、时间、地点、事件的集合。比如:困了、累了是一个场景、小饿小困也是一个场景,吃火锅怕上火是个场景,同样过年送礼更是一个场景。
场景:人在具体的时间、地点下需求被自然的唤醒,由此带来的消费事件。比如:八月十五少不了月饼、端午节少不了粽子、春节少不了亲朋好友热闹的聚会、双11总要屯点东西。
- 一个场景就是一个完整的消费行为,时间、地点、人物的事件
- 一个场景就包含了一个自动自发的需求满足
物理场景:一个马克杯在地摊5块钱一个,10块钱3个,在星巴克配上曼妙的环境、咖啡的香气、场景化的陈列可以把价格再放大5-10倍。事实上,任何一家咖啡店卖的杯子,都可以卖出5-8倍的价格。溢价空间不是产品,而是场景与周边价格锚定。
我们讲线下新物种,本质上是销售的物理场景重新构建,比如:前几年的盒马生鲜、和如今火爆的小酒馆。饭还是要吃的、酒也是要喝的只是新消费者需要新的物理场景去激发吃、喝的欲望。
心智场景:牛奶是一个大众产品,卖给大众就只能大众的定价。如何把一杯牛奶卖出3-5倍的价格,核心不是增加功能,而是发现、再造心智场景,重新定义目标消费者。比如,卖给儿童的早餐奶、卖给白领的晚安助眠牛奶、卖给孕妇的孕期补钙奶。
特仑苏不就是这么做的吗,简爱不就是这么做的,把酸奶定价翻了一倍,卖给了时尚宝妈,如今又准备了父爱配方,再卖一遍。
03,KOL覆盖
KOL:如今一个不会种草的品牌,就没机会等待被拔草。KOL是新品牌的信任代理,是媒介的活跃分子,更是连接消费者与品牌的最短距离。那些能够快速走红的新消费品牌无疑都找到了与之匹配的KOL。
选择KOL的逻辑是品牌向潜在消费者发信号的逻辑,信号源要强、信号覆盖要大、信号不能断。
信号源要强:KOL本身的影响力要强,一个100万粉丝的与一个10万粉丝的不同;一个垂直类的KOL与一个非垂直类的KOL不同。选择时要先垂直后泛垂直,越垂直信息源就越强。
比如:小仙炖就选择了,张雨绮、章子怡、景甜等自带“贵妇”与“精致”标签的明星种草,在为品牌带来高曝光的同时,也为小仙炖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了潜在消费者的可信度。
信号覆盖要大:覆盖是量级度,覆盖要大就是尽量要提高量级。这个量级最好是阶段性的在同一关键词下的量级。
比如:完美日记在覆盖上几乎做到了极致。最多的时候自己一个月里接到10条广告,其中4条是完美日记,“跟完美日记合作,话少、爽快,二话不说直接给钱,非常省心——一位小红书博主表示。
早期,完美日记将资源all in 小红书。构建金字塔式的投放布局:包括头部、腰部网红,以及路人、素人大范围投放(头部做产品背书、腰部做大面积种草、路人、素人做客户见证)。越是底部的投放频率、频次,预算就越多。
信号不能断:长期主义的本质不是跨越大周期,而是不断的穿透小周期;是一种能穿越小周期,看透大周期的能力、行动。一个个的小“山峰”代表着新消费品牌通过不断的向消费者传递信号,穿越从产品、品牌、竞品、品类、跨品类、场景,最终建立品牌的独有心智。
比如:成熟品牌飞鹤奶粉,长期以来都在传递一个核心概念,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当然,这话其实经不起思考,难道国外的奶粉就不适合中国宝宝体质了,显然事实不是这样的。但是认知大于事实,信号不能断,重复是可以建立认知进而影响认知的。
04 渠道纵深
渠道,娃哈哈、农夫山泉、江小白都是渠道深度分销的受益者,当然元气森林也在不遗余力的在渠道端玩深度分销。
- 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市场,夫妻店、杂货店、零售店、餐饮店、烟酒店仍占据大量份额。在一二线城市做品牌,在三四五线城市收利润。在KA卖场做品牌,在夫妻店、杂货店、烟酒店,赚钱,做细、做深——这是亘古不变的生意逻辑。
大窑:先从餐饮边缘市场进入,以利诱之。大餐饮、连锁餐饮门槛高、费用高。初期选择了单体店、夫妻店、烧烤店、苍蝇馆。这类门店门槛低、好说话。当然,好说话只是表面,最重要的是你的产品能让这些餐饮挣到钱。
同样是卖货,卖谁的货不重要,重要的是卖谁的货挣钱多、多挣钱。毕竟,餐饮酒水的利润还是餐饮营收重要的一环。
在渠道上,大窑走在了元气森林前面,大窑的几十万家餐饮店正是元气森林想要的,渗透。元气森林的问题就在于被元气森林四个字困住了,跳不出名障,就做不出新品。只能炒元气可乐这样的冷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