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品牌咨询界的江湖里,正上演一场没有硝烟,却刀刀封喉的商战:
一方面,华杉公开炮轰定位理论,言辞激烈;
另一方面,定位圈集体反击,对华杉及华与华展开强烈批判,双方在网络媒体上展开激烈的舆论争夺战。
华杉公开宣称“定位不是理论,它不符合理论的质量标准”;在与刘润的对谈中更是直言“定位,没有一个字是对的”;在公司内部的创意大赛上,称“定位,是五个假知识”;抖音直播《华杉讲透“定位理论”》,认为定位理论的影响力是具有破坏性的。

华杉一连串激烈言论,瞬间点燃定位圈的熊熊战火。定位圈人士从理论到实践案例,对华杉及华与华口诛笔伐,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猛烈的反击。

有人带着“科普姿态”要给华杉普及定位知识,教华杉学习定位,纠正华板对定位的5大误区;也有人直指华与华方法是误人子弟,称超级符号,基本无效;更有人宣称要抛弃华与华……

案例层面的攻击更是刀刀见血:西贝被批是“花拳绣腿的战略自嗨”;李子园则是“遭华与华拖入深渊”;柒牌被指花600万买一句错误的广告语等等,甚至还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书《华与华批判》,直指华与华是皇帝的新衣,字字直指其名不副实……

这场品牌咨询界的“论战”可谓火药味十足。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所有的行为都有其目的性。

一个字

不是争流量,不争是客户,如今定位公司的客户总量加起来都没有华与华多,华杉个人的流量也远在定位公司之上。

早年,王老吉的成功让定位理论在中国企业界广泛流行,许多企业因此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先找特劳特、里斯或其他定位公司确定定位,然后再找华与华或其它公司来执行推广这个定位。
这就让华杉很不爽,在华杉看来,华与华是战略营销品牌咨询公司,凭什么要沦为定位公司的下游执行方。
所以华杉选择向定位理论“开炮”,以激烈的言辞痛批定位理论,系统性批判其逻辑缺陷与实践局限,试图打破企业家在品牌咨询过程中“先定位、后执行”的路径依赖,从而实现:
1、祛魅:
把定位从"营销圣经"拉下神坛
定位被不少企业家捧为市场营销的圣经,华杉通过"定位,没有一个字是对的"等极具冲击力的言论,将定位理论从“营销圣经”的神坛拉下,让企业家对定位理论祛魅。同时也向企业家洗脑,华杉批判企业家是中了定位的毒,称“成为第一不是战略,顶多算愿景,甚至只能算是许愿”,从而打破企业先找定位公司做定位,再找华与华来执行定位的模式,将战略决策权从定位机构拉回华与华。

2、立规:
用超级符号重构行业标准
华杉要构建"超级符号=行业标准"的认知框架,通过一系列文库出版,让理论体系化;百万创意大奖赛,打造超级符号标杆案例;与浙传学术合作成立研究院,将超级符号植入教育体系等一系列组合拳,推动超级符号理论向行业标准演变,将超级符号从单一工具升维为品牌建设的底层逻辑。

3、占位:
将超级符号刻进企业家的脑子里
利用直播/得到课程,系统化输出品牌知识,降低认知门槛;公众号、短视频持续内容输出,建立专业信任度;线下培训深化客户教育;机场广告,实现高端客群触达,从而将超级符号刻进企业家的脑子里,形成客户认知闭环,完成心智占领。
最终达到掌控品牌咨询行业的主导权,让超级符号成为品牌咨询行业标准,让企业家对定位理论祛魅的目的,削弱定位理论在企业决策中的影响力。

1、博取流量:
争议是最好的传播手段
在社交媒体时代,争议性话题能迅速放大自身传播效应,华与华自带话题性与争议性,对其进行批判能够迅速吸引业界关注、引发广泛传播,从而为批评者博取大量的流量。
2、借势上位:
绑定头部抬高身价
华与华是行业里的头部,把它树成对手、当成怒喷的靶子,既能刷存在感,凸显自身立场、塑造专业人设。又能借头部公司之势抬高自己在行业的地位,缩小与行业头部的认知差距。
3、维护正统:
保住自身生存根基
定位理论是他们生存的根基,华与华对定位理论的全面否定,势必砸了定位公司的饭碗。通过批评华与华可以维护定位正统性,巩固定位理论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
4、取而代之:
成为华与华、替代华与华
咨询行业长期面临两大困境:一是为争取客户而被甲方牵制,陷入“先干活、后收款”的被动模式;二是获客困难、客户质量参差不齐,甚至面临收款风险。而华与华在商业上成功令人垂涎,令其它公司向往。

华与华实现了许多咨询公司的理想:站着把钱赚了,坚持“给钱就干,不给钱不干,什么时候给钱什么时候干”的原则,教育了市场,也赢得了客户尊重。
更令人其它咨询公司羡慕的是,华与华不仅项目多,而且都是优质客户,逐渐形成了头部客群的集聚效应;华与华不仅收费高,客户付款的意愿也高,这些正是许多咨询公司梦寐以求的,试问哪家公司不想成为华与华,替代华与华呢?

因此,华杉和华与华成为众矢之的,被定位圈塑造为那条亟待讨伐的“恶龙”;而批判者们,则扮演起“屠龙少年”的角色,试图在舆论场中占据道德与专业制高点。
他们批判的焦点主要集中在:
指责“超级符号”抄袭“视觉锤”、“品牌谚语”抄袭“语言钉”;
批判华与华出品“俗气”、“设计老土”,拉低行业审美;
宣称华与华是“中国营销界失败案例最多的公司”;
质疑其战略能力,称“华与华不懂战略”;
将其比作“营销界的富士康”,批评其创意生产如流水线般缺乏个性;
……
品牌咨询界都在期待“一鲸落,万物生”。但值得思考的是,若有朝一日,那些曾高举批判大旗的“屠龙少年”,真站上了华与华的位置,会不会也长出鳞片,慢慢演变成新的“恶龙”?
最后,品牌军师陈华明想对华板与定位圈的朋友们说:
中国企业他们需要的不是谁对谁错的理论辩论,而是“如何让品牌赢得竞争,如何让销量增长”的解决方案。愿华与华继续以"超级符号"为基,持续为企业积累品牌资产,打造永续经营的超级品牌。也愿定位圈坚守"心智占领"的初心,为更多企业点亮前行的灯塔,成为消费者的心智首选。
中国品牌走向世界,道阻且长,需要各方智慧彼此激荡,共同托举起中国品牌的星辰大海,助力中国品牌扬帆出海,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