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志纲老师感兴趣,源于他的弟子华杉。
华与华可谓是目前国内最高调出名的营销策划公司,所以我好奇,华杉从他的老师王志纲身上,继承了哪些特质?
华杉说过:我觉得王老师的思想就是一种朴素的、自发的,观察家的思维。
这本书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国式品牌战略思维的样本。
从智纲智库到华与华,既能窥见师徒二人思维的重叠之处;亦能看出两个人的立意与追求不同,在分岭之后王志纲走向深邃,华与华走向了通俗。
比如王志纲老师喜欢用“超级”这个词语,经过潜移默化,华杉和华楠因此创出【超级符号与超级口号】。

书中案例“固安工业园和华夏孔雀城”,是智纲智库的合作项目;这两个也是华与华公司早期宣传的案例——师徒之间的传承关系可见一斑。
新华社出身的王志纲老师,文笔水平很高,遣词用句比一般营销专家要精准得多,极富有文采。
王志纲老师对东方哲学思想为主的咨询公司与西方科学思维咨询公司的差异,着了不少笔墨。看得出来两者在市场是天然的比较对象;即使王志纲老师声名如雷贯耳,也难免在业务中遇到客户的疑问。
《王志纲论战略》这本书,对我而言最有亲切感的,就是他做文旅规划的那些内容。我过去也做过不少文旅项目,在出发点和思路上,都比较接近,共鸣处很多。
读书是我汲取智慧的最佳方法。
以下是《王志纲论战略》一书的主要内容以及我的感悟,也希望对看我公众号的朋友们有所启发。
一
什么是战略?

关于战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王志纲老师定义是——“所谓战略,就是我们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时,如何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
这个定义不够简洁,略显冗长。我理解这是王志纲老师认为最能表达他心中的战略的描述。
我对战略的理解是:企业或个人想要实现的目标和规划。
关于战略的思考,王志纲大部分观点我都很认同,尤其是“战略首先是要务虚”,务虚不是追求虚设,是要对未可知的领域要具备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并将想象落地为现实。
没有想象能力的人,做不了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
战略的前提是自由,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战略根本无从谈起。
战略首先是务虚,要有时空观、要有想象力、思接千载、神游八极。
战略不是被束之高阁的学问,而是生动的、复杂的、日复一日的实践。
战略问题不能从战术层面解决,反之亦然。
一个人不管他有多么聪明,如果没有战略思维,往往只凭欲望、感觉 与喜好做决定,把握不住命运的风帆,人生是被动的、平庸的,甚至失败的。
管理是从现在推导未来,战略是从未来思考现在。
管理着重于物质层面和有形要素,战略更着重于精神(价值观)层面和无形要素。
战略不是一颗珍珠,而是一整串珍珠项链。战略方法论也不是单个的点子,而是一整幅航海图。
二
战略的规律
一位企业家说:“十亿看企业规律 、百亿看行业规律、千亿看经济规律、万亿看国家规律和世界规律。”
「洞察,说到底还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
当船的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一小部分人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加以掌握,这就叫洞察。
桅杆就是那个关键的转变。
预见力是准确把握未来趋势的关键能力。 预见之后,才能打通现在和未来,穿越偶然和必然,连接起起点和终局,找到前进的方向。
在互联网时代,从来不缺乏信息,而是缺乏判断。 任何一个城市和地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着的必然处于更大尺度关系之中。
关键是你有没有能力发现其内在的相关性,并且打通它。
中国的规划师往往只懂空间不懂经济,专家往往熟悉理论而疏于操作营销,营销人士往往注重概念与传播,而对背后深层次的机制了解较少。”」
——这点我也深表同意。
跨专业的知识和思想广度对一个优秀的营销人来说极为重要。品牌是社会化产物,如果想要创造好品牌,必须对这个社会有触类旁通的洞察天赋。
三
差异化战略的误区

过度追求差异化的体现,一是各种定位派策划公司提出来的细分品类定位,很多都是徒有称谓,毫无需求的细分概念;二是现在关于品牌和产品的各种市场认证层出不穷,巧立名目。
有些甚至连一个新口味都要认证成为【首创者】,这种自嗨式差异化战略,大概是企业老板的安慰剂,但肯定不会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有时会遇见这样的客户,他们要求咨询顾问一定要出新出奇,做出古今中外前所未有的东西,不然就说是没有创意,没有差异化。
颠覆式创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实现的是相对的差异化。」
一个准确有竞争力的战略定位才是真目标,“差异化”不是真目标。
四
战略的出发

“理论研究不能直接指导践 ,无论是军事实践,政治实践还是商业实践。”
王志纲认为做战略就是找魂,找魂的四个标准是4°协调:从高度、广度、深度、关联度四个角度全面把握项目。
「在战略方向没有确定之前,是战略决定成败;在战略方向确定之后,是细节决定成败。
越是在不确定性的时代,战略就越有弹性。华为说的,灰度空间。
好的战略表现为四个建立 :
第一建立新秩序;
第二建立新平台;
第三建立新主张;
第四建立新抓手。
企业在起步阶段,往往企业统统帅的人格、梦想、价值观造就了众人追随他的重要原因;这一阶段的驱动因素叫“人格力”。
企业处于成长阶段,组织的“管理力”开始奏效。
企业到了成熟阶段,“机制力”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度过成熟期,“文化力”也就是价值观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

茅台的最终目标是能够成为以中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一样,成为中国消费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永远站在这个平台上。
如果小企业不重视阶段论,很容易误把行业巨头当标杆,从而制定出错误的战略。」
五
战略家都是天生的

“真正的战略家必须有在一己之下将主要矛盾完全解决的本领。”
真正厉害的战略家往往是天赋与经验的结合,他们观察问题常常能够在一瞬间直达核心,几乎不需要任何逻辑的推演和阐述,顷刻之间就能化繁为简,甚至提炼为仅仅一句话就概括了最根本的战略思路。
洞察力和判断力后天很难培养,他们和一个人的学历高低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战略家都是天生的。
纵横商界的枭雄,他们上的是社会大学,读的是人性之书,千万不要被他们表面上的言笑晏晏蒙蔽,他们永远是一群最理性、最彻底的现实主义者,眼中只有永恒的利益,其他的诸如亲情、友情、爱情等都可以是手段。
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是以企业家本人为核心的内部资源与能力,以及两者的匹配程度。
通向战略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多数人都耐不住寂寞。
六
战略的阻力

「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冲击逐渐丧失优势,僵化与体制机制、保守与战略和创新,最终被时代抛弃,也会经历几个阶段:看不到市场变化,看不起创新萌芽,看不懂新生力量崛起。
只顾眼前必然导致“路径依赖”,过于依赖现有的发展模式与赚钱方式,它们不愿意做出实质性的改变。
在那些已经非常成熟的领域,已经有系统的经验和规律可循的情况下,当外部环部环境改变时,惯性就成为改革的阻力,让人陷于原有的事业不能自拔。
光听企业或老板说,其实事实不是他们说的那回事儿,一是有可能隐瞒,二是有可能他也不清楚,还有第三种可能,老板本身就是公司最大的问题。
对于那些沉溺于惯性而不能自拔的人来说,昨天的成功之因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失败之源。
德鲁克说: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
从战略上讲,每个人要找到你的长板是什么,这与管理学的短板理论正好相反。」
七
战略的新时代

「人们从“吃饱”到“吃饱了撑着”,消费品质在升级,购买力在提升,观念与生活方式在转变,社会的浪潮必然带来新的风口。
在这个时代,传统注重规模和体量的行业增长乏力,大规模创意、美学与精神的消费乘风而起,不同行业面临着社会进入富裕阶段带来的不同机遇和挑战。
未来社会最大的消费是什么?就是体验。
体验者愿意为琴棋书画、为诗酒田园、为文化底蕴买单,这就是新的时代,主体就是那些吃饱了撑着的人。」
一个战略家,不仅是建立在过往的阅历与经验之上,还要对未来的时代怀有远见:
当主流群体步入从生存到生活的追求,决定企业营销生死的不再是客观物质的供应,而是主观感受的体验。
八
东西方的战略差异

「东方战略思维有很强的感性直觉,偏于多维度的整体观瞻;西方战略思维偏向于线性,擅长理性逻辑,分析方法严谨。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不代表思维层级上的高下。
东方与西方最根本的是文化之间的博弈,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是两种文化的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带来东西方哲学体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政治认知、社会运转逻辑、科学态度的巨大分野。
过于依赖分析模型会影响独立思考。
一旦拘泥于某项分析工具,必然会犯刻舟求剑、盲人摸象的错误,甚至还会南辕北辙。
方法论的最高境界是哲学,说到底就是一种动态的、复合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是对事物本质和变化规律的洞烛探幽。
没有汹涌澎湃的人性,人类不可能进化到如今地球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