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娃哈哈最近又验证了一次。
久居高位的娃哈哈嫡系掌舵手,居然把企业管理演变成了个人意志和家族矛盾的宣泄,而牺牲品就是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娃哈哈品牌。
短短一年时间,宗庆后先生的离世,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商业帝国,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权力真空”和“利益冲突”。
娃哈哈也从令人感怀的民族企业,走向了豪门恩怨的狗血家族。
被外界称为长公主的宗馥莉与叔叔宗泽后的内斗,短期来看,是一场关于“谁是话事人”的权力斗争;长期来看,是一场关于“娃哈哈存亡”的风暴恶战。
尽管宗馥莉已经宣布卸任娃哈哈董事长职务,但是她和叔叔宗泽后之间烽烟不断,今天你宣布推出“娃小宗”,明天我宣布推出“娃小智”,擂台打得不亦乐乎。

目前来看,负面影响极大,各自押上代价的赌局里,不一定有赢家。
最大的输家将是“娃哈哈”这个品牌本身。
对风暴漩涡中心的娃哈哈来说,现在最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能够服众的领导主心骨,以替三方共同止损的心态来重整局面,提出一个所有管理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清晰的治理规则。
否则,创始人宗庆后毕生心血打造的国民品牌,很可能在此起彼伏的内耗中日渐损耗。
娃哈哈成立于1987年,到2025年已经有38年的历史了。
当年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快线,“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响彻大江南北,娃哈哈帝国从此起步,成为好几代中国人的童年符号。

2024年宗庆后先生去世,反而促使了大众为情怀买单,娃哈哈品牌估值约达900亿元。
成就一个品牌需要几十载,毁掉一个品牌却可能是举手之间。
真的很想问,“娃小宗”和“娃小智”两个品牌是认真的吗?
这种明眼一看,就是“附属品“的名字,充满了对娃哈哈的山寨感——就像突然冒出来的来历不明的孩子,标榜自己是正统出身,但是毫无让人信服的理由。
这简直不是成年人该做的事情,何况是成年的企业高管。
“娃小宗”和“娃小智”,不过是家族内斗中的旗帜和筹码,其商业价值远低于其政治象征意义。
消费者凭什么买单?
它们的出现,只是娃哈哈公司治理失败和管理者个人意志迷茫的体现,并非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品牌战略起点。
对于娃哈哈而言,最宝贵的资产是经过数十年建立的、深入人心的 “娃哈哈”主品牌。旗下任何新品牌的创建,都应该是为了增强主品牌实力,并能够填补主品牌的市场空白,而不是分裂和消耗它。
从这一点上看,无论“娃小宗”还是“娃小智”,只有各自为战的权欲横流,没有对娃哈哈主品牌的尊重与珍惜。

既要自立山头,新品牌还要带自家姓氏,哪里是真的做创新,更像是搞封建分封制。
站到了企业家的位置,却没有企业家格局的人,才能出这样的损招。
而且命名也体现出来,两位争强斗胜的”创始人“,根本无法脱离对娃哈哈的依赖,难以真正的独立生存。
还真像网友调侃的,由娃哈哈变成了娃多多——宗家孩子多,娃哈哈的私生品牌也多了。
对消费者来说,即使倒下一家企业,也没有任何损失。江山代有品牌出,不重视品牌的人,也不会重视产品;内斗越激烈,在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值就越低。
因为产品和人品,总是一脉相承的。
就算宗家人依然愿意不断为社会提供热点,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并非所有的热点都值得拥抱。
要知道网友吃的每一口瓜,都是一个民族品牌的叹息。

